電改下一波 電網首當其衝

投資

廣告

要聞:

電力股逆市上揚,部分更創金融海嘯後新高,除因為有亮麗業績支持外,另一原因是內地盛傳停頓了十年(2002至2012年)的電力體制改革(簡稱電改)有望再次啟動,高度壟斷的國家電網或將一拆五。究竟電改為何過去十年停滯不前?這次國家電網分拆又如何能惠及電力股?

電改早於2002年便開始,當時任職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發布外間稱為五號文件的《中國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務求將電力行業市場化。當時五號文件提出「廠網分開、主輔分離」,意思是把發電和電網兩個環節分家,然後再將非電力的輔業逐部分拆。此舉原意是想提高每一個電力環節的成本透明度,方便日後制定電價。中央於2003年成功實現「廠網分開」,成立五大發電公司;至於輸電及售電環節,則交由國家電網及南方電網兩家公司負責。惟內地只踏出電改第一步,未有繼續實現「主輔分離」。國家電網公司由於有源源不絕的現金流回籠,令其可不斷坐大;業務版圖也愈來愈廣,不但涉獵電力設備企業,還進軍礦業、金融、房地產甚至海外投資。結果令輸電、售電賬目更加混亂不清,電網公司利潤究竟有多少,一直都是個謎。

電費計價透明度低

事實上,內地電價制度複雜,用戶最終繳交的實際電費,更經常高於官方公布的名義電費,遭人詬病。內地傳媒報道,部分工商企業在2011年初繳交的電價高達每度1.2元人民幣。惟根據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數據顯示,2010年商業用電售價是每度0.81元人民幣;大型工業用電則是0.61元人民幣;居民生活用電是0.47元人民幣;而整體平均價格是0.58元人民幣。至於發電廠售電給電網公司的上網電價,則是平均每度0.38元人民幣。發電廠賣電價格與用戶最終繳交的實際電費有如此大差距,不少人歸咎於被壟斷的電網制度,皆因電廠賣電、用戶買電都沒有選擇權和議價權。電價最終雖由政府管制,但單憑目前電網公司賬目根本無法確定電網成本,成為電力市場化最大障礙。

擬將國家電網一拆五

近年煤電出現矛盾,結果發電廠要蝕大本,某程度上也是因為上網電價過低所致。至於中央一直鼓勵的再生能源發展,同樣因低上網價而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用電者要負擔沉重的電費開支,令工業生產成本上升,也扼殺了內地經濟發展。正因如此,2013年3月剛上任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已明確表示電改是必然之事;早前更宣布重組國家能源局,以證改革決心。要推動電力改革,首要便是解決電網公司的壟斷問題。有傳內地有意將國家電網一拆五,連同目前的南方電網,即未來有六家電網公司。雖然六家電網在各自的區域中仍然是壟斷,但監管機構卻可互相比較其成本和效率,提高透明度。如此,由電網公司壟斷了的利潤,有機會回饋予用戶及發電公司,長遠來說,對用家及電力股是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