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氣改革加快 油企最受惠

投資

廣告

要聞:

繼新成品油定價機制出台後,中央亦開始著手天然氣價格改革(下稱氣改)。國家發改委於2013年6月28日發出通知,將於7月10日起上調非民用天然氣門站價格,由全國平均每立方米1.69元人民幣,大幅提升至1.95元人民幣,市場認為是氣改第一步,未來將有更多氣改政策陸續出台,天然氣價格倒掛情況有望解決。

氣改是將內地天然氣價格逐步提高,令天然氣的上、下游價格接軌,最後實現價格市場化。 今次發改委上調非民用天然氣價格,其實是分為存量氣和增量氣兩個部分。 存量氣是指2012年實際天然氣用量,此部分價格調升幅度為每立方米不多於0.4元人民幣。 若超出存量氣的數量,新增的天然氣便視為增量氣,此部分則按可替代能源(燃料油及液化天然氣)價格的85%來定價。 目前內地天然氣是採用成本加成的定價方式,即是在生產成本上,加上一定比例的利潤,再計及應付稅項後得出價格。 此定價方式傾向維護消費者利益,故較適合擁有豐富天然氣資源的國家,或是仍處天然氣發展早期階段的國家,但壞處是容易低估天然氣市場價格。 內地過去數年對天然氣需求急速提升,但由於天然氣售價過低,不但令國產天然氣供不應求,更提高了對進口天然氣的依賴度。

進口天然氣需求急升

內地傳媒報道,進口天然氣由2007年的40億立方米,急增至2012年的425億立方米;進口依賴度從2%大幅提高至27%。 由於2012年天然氣進口量上升不少,在成本加成的定價機制下,內地天然氣售價卻低於進口價,造成價格倒掛,即多賣多蝕的怪現象。 中國石油天然氣(00857)於3月公布的2012年度全年業績,便首次揭示了成本加成定價的弊端。 其進口天然氣及液化天然氣(LNG)業務錄得419億元人民幣巨額虧損,拖累天然氣與管道業務首度由盈轉虧,錄得21億元人民幣虧損。 2013年首季情況仍未改善,進口天然氣及LNG虧損更達144.5億元人民幣。 事實上,內地於2011年12月在廣東及廣西展開了氣改試點,按市場淨回值定價,即是將天然氣售價與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鈎,然後再計及管輸費等成本,來釐定供應價格。 在歐洲天然氣工業鏈及國際天然氣貿易中,也常採用市場淨回值的方法作為參考價格。 不過,改革試點推行了一年多,也一直未有進一步下文。 4月底,中石油更不得不發出「限氣令」,指由於上游氣源緊張,在5月2日起全國將減少天然氣供應26%,逼使中央正視加快氣改步伐。

料逐步擴大氣改範圍

雖然今次氣改只針對非民用天然氣部分,但由於工業用天然氣佔整體天然氣用量比重不輕,有關政策將可緩和天然氣價格倒掛情況。 長遠而言,市場預期中央會將氣改範圍逐步擴大,氣改政策料陸續有來。 若然屬實,則三大油企最為得益,皆因中石油、中國海洋石油(00883)及中國石油化工(00386)已合共佔去上游天然氣產量95%分額,其中中石油更佔七成,故最受惠於氣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