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印危機」成97亞洲金融風暴翻版?

投資

廣告

要聞:

在美國退市陰霾下,觸發新興市場走資潮,亞洲區股匯急挫,其中印度及印尼情況最為嚴重。有市場人士擔心「雙印危機」會引發另一次亞洲金融風暴。究竟印度和印尼經濟狀況是否如此糟糕?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比較,相似度又有多高?

「雙印危機」指印度和印尼貨幣在短期內大幅貶值,拖累區內股市急挫,若情況持續惡化會導致當地經濟爆煲,牽連其他國家。 今次危機源於2013年5月美國退市預期升溫,國債孳息率抽升,資金陸續從新興市場回流美國,印度盧比及印尼盾亦從那時起開始暴跌。 印度盧比匯價由5月起急跌,四個月貶值兩成,創歷史新低;期內印尼盾貶值逾12%,創四年低位。 貨幣急跌觸發兩地出現股災。8月14日起,印度孟買30指數短短四個交易日下跌7.5%;印尼雅加達綜合指數亦自8月16日起三個交易日,累跌10.9%,至8月底仍未止跌。

經濟表現不及股市

細看兩地股市(見圖),金融海嘯後美國狂「印銀紙」,不少熱錢湧入新興市場,故「雙印」股市其實表現不差。 2010及2013年中,印度孟買30指數便幾乎重返2007年水平;印尼雅加達綜合指數更屢創新高。 惟觀看兩國經濟,表現並不如股市般好。印度自2010年第四季錄得按年經濟增長11.2%後便一直下滑,2012至2013年首季僅介乎4.7%至5.4%之間。 印度通脹率更高得驚人,2010至2012年一直保持在7%至11%之間,直至2013年始見回落。其財政赤字、貿易赤字在金融海嘯後也是一直見紅。 相對印度,印尼經濟較好,雖然其經濟增長也是在2010年第四季開始放緩,但按年增長僅由6.8%下降至2013年第二季的5.8%。 可惜通脹於2013年惡化,由2012年底4.3%升至翌年7月的8.6%;貿易赤字則於2012年4月浮現,至2013年6月間的15個月,當中有12個月見紅。 早前熱錢過度炒作新興市場,在美國「收水」大前提下,資金撤走,股市高位回落亦屬正常。 倘若說「雙印危機」是亞洲金融風暴翻版,又似乎太過嚴重。

新興國家財政狀況改善

1997年因為亞洲不少國家實施固定匯率制度;加上政府庫房空虛,惹來國際大鱷狙擊,才會造成如此大的金融災難。 回看2013年,雖洲亞洲新興國家存在不少結構性問題,但政府財政狀況已非像1997年般薄弱;加上多國已實施浮動匯率機制,炒家圖利不再像1997年般容易。 據湯森路透資料顯示,印度8月外匯儲備規模達2,788.1億美元,債務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48.5%;印尼7月外匯儲備亦有926.7億美元,債務僅相當於GDP 26.2%。 印度及印尼已採用浮動匯率機制,理論上貨幣貶值能提升出口競爭,長遠反而利好兩地經濟。 目前斷言「雙印危機」將重演亞洲金融風暴,似乎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