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 基金 恒生指數 藍籌股

以為贏面高 反而輸大錢 呢套全天候必勝投資法 一定要學 | 港股分析

投資

廣告

今年以來,港股市況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可謂「棘手」,年初市場一致看好的「股王」卻大熱倒灶;不同板塊先後受政策拖累而下挫,即使近三個星期市況好轉亦無助扭轉劣績。

撰文:周梓霖 |圖片:unsplash

恒生指數跑贏港股

事實上,不少基金由2010至2017年都獲得優於指數的成績,但今年恒生指數表現遠勝於港股整體表現,稍一失手便令多年累積表現突然跑輸恒指,難免會打擊信心。

截至上週五(9月21日),恒指年內累跌6.5%;港股整體中位數亦跌15.9%。恒指足足跑贏9.4個百分點。

另外,撇除今年上市的新股,今年港股只有26.3%的股份較去年底有升幅。換言之,若果去年底隨機買入四隻股份,直至上週五平均只有一隻贏錢。

就算今年集中投資藍籌股,如果沒有買入港資藍籌股,表現將遠遠落後於指數。 筆者認為投資者不應受制於過往的成功經驗;否則很容易放鬆警惕而做錯決定。

 港股 基金 恒生指數 藍籌股
今年恒生指數表現遠勝於港股整體表現,稍一失手便令多年累積表現突然跑輸恒指。

現時科技發達,資訊比以前變得更流通,隨著投資者比以前更容易吸收到資訊,而投資者的技術亦會透過經驗及學習變得更成熟,過往成功的投資方程式愈來愈快失效。

近月不少行業受政策所影響,板塊週期愈來愈短,稍一不慎當為結構性增長股買入,後果可以相當不堪設想。

無論是投資也好、做人也好,過去的成功乃由多種偶然及非偶然因素結合而成,例如80年代受惠經濟增長起飛;香港零售業於「沙士」後因內地旅客自由行政策而進入黃金十年等因素。 這些有利條件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一旦出現結構性轉變,整個趨勢便會逆轉。

最明顯的例子是國際性銀行股,在金融海嘯後,法規不斷增加,股本回報率難以重返昔日的15%水平,股價表現自然難再跟80年代般,獲得年均雙位數升幅。

 港股 基金 恒生指數 藍籌股
現時科技發達,資訊比以前變得更流通,隨著投資者比以前更容易吸收到資訊。

港股必賺投資法?

坊間有不少人追捧必賺投資法,但事實上市場不斷演變,例如今年大熱股份受政策影響而大跌,原本以為贏面極高的投資反而招致失敗,可以投資要跑贏大市是很難一本天書讀到老。 要跟上時代巨輪 投資者若受以往成功經驗所制肘,便很容易跟市場背道而馳。

要在變幻不斷的市場獲利,關鍵是養成批判思考能力,分析每個投資情況,再根據值博率出手。說到底,投資跟任何事情一樣,若果跟不上時代巨輪,便很容易被淘汰出局。

本週有一隻房託基金,意外地公布有條件要約,頗值得留意之後事態發展,說的就是春泉產業信託(01426)。

持有14.8%股權第二大股東太盟於週三(26日)中午公布提出要約,每股現金4.85元。 若要這項要約達成有兩大條件,第一是要有35.2%股東接納要約;第二是否決收購惠州商用物業的交易。太盟用高溢價收購市場股份,以抗衡第一大股東,暫時來看,達成要約有一定難度,且看後續發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