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

從武俠小領會經濟學 網民:金庸小說睇到又笑又喊 | 查良鏞病逝

社會熱話

廣告

【金庸】《明報》創辦人兼武俠小說家查良鏞,昨日病逝,享年94歲。查良鏞生於1924年3月10日,是浙江海寧人,於1940年代後期移居香港。以筆名「金庸」著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其作品更屢被翻拍電影。不少由金庸小說陪伴成長的港人都深感惋惜,藉著討論區發表自己感受。

撰文:麗爾 | 圖片:新傳媒資料庫

金庸小說迷都表達自己在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中,最喜愛的是其中哪部。當中以天龍八部、鹿鼎記較為多人提及。

 

當中不少網民更有討論小說中最深得人心的角色。

除了討論最喜愛角色外,網民更表示金庸小說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情節背後所帶出的信息。

 

金庸小說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當中有上至天文地理、歷史文學、風土人情,下至琴棋書畫、算術韜略等等。同時金庸小說裡面亦藏有不少深刻的經濟學原理!有些甚至連忠實粉絲也不知道!

金庸的「十四天書」(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中,有9部牽涉具體的時代背景,從北宋、南宋、元、明到清朝。

包括《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鹿鼎記》《書劍恩仇錄》《飛狐外傳》和《雪山飛狐》。在這些具體的時代中,多處反映了歷史上的經濟學事件。

不管是正派人物還是邪派人物,想要成為一代宗師。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有信用。

若信用破產,根本已經不符合要成為大人物的基本資格。在《射雕英雄傳》中,歐陽鋒因為著急要《九陰真經》譯本,自食其言準備對黃蓉動粗,被郭靖撞見。不禁面紅耳赤落荒而逃。因為古人非常重視誠信,講究以誠待人及「人無信不立」。

在金庸的其他武俠小說中,帶出的信息是「誠信比財富更有價值」。

金庸小說間接地反映了歷史上發生的重大經濟事件,《天龍八部》的主要故事情節發生在北宋熙寧變法(王安石變法)之後,金庸不認可王安石變法的效果,認為未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郭嘯天、楊鐵心二人為避戰亂,從山東移民到浙江,是當時千千萬萬難民的一個縮影。

遺民離鄉別井,紛紛投奔向安全、富庶的南宋,可視為宋朝經濟重心南移的標誌。

元朝末年的「開河變鈔」,由於元朝政府治理黃河缺錢,不顧經濟規律,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嚴重,民怨四起,最後更引起了席捲天下的紅巾軍大起義。

金庸的每一部小說情節,都帶涉及商業貿易行為。小說中亦有出現過完全不懂經濟學的人物。

以著名的「張家口郭靖遇黃蓉」橋段為例,靖哥哥完全不懂經濟行為,待人真誠。一桌飯請了19兩7錢4分銀子,約合今日的兩萬元人民幣。

第一次出了古墓後和楊過失散,完全不懂經濟行為的小龍女,肚子餓了直接在店鋪里拿飯就吃,沒有付錢的概念。他們在小說劇情中最後亦了解經濟行為,適應了現實社會。

張無忌的故事亦帶出一個經濟學概念——均衡價格。武林上下馬上要召開審判謝遜的屠獅大會,張無忌急於救出義父,喬裝打扮以俗家弟子的身份混進囚困謝遜的少林寺刺探情報。

張無忌和管理香積廚的堂頭和尚在少林寺後門上演了一出堪稱假戲真做典範的討價還價大戲。

管香積廚的僧人向張無忌提出,願意付他五錢銀子一個月的工錢,來寺中幫忙兩個月,挑水劈柴。

張無忌盤算著:日間只在廚房,料來也見不到寺中高手,晚上趁機尋訪義父下落,倒也方便。

故意裝著躊躇,待那引他入寺的僧人也從旁相勸。才裝作勉強答應:「師父,最好你一個月給我六錢銀子,我五錢銀子給我媽,一錢銀子給我媳婦買花布……」

管香積廚的僧人呵呵笑道:「咱們一言為定,六錢就是六錢。」

張無忌討價還價顯,屬於經濟學裡的均衡價格概念,跟大家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供求平衡,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出現的均衡價格。

這是一種理想的經濟狀態,也是一種相對的平衡,這一種狀態很不穩定,需要在嚴格的假定條件下才能實現,它需要經歷買賣雙方一個長期的談判過程,亦即是討價還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