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威 阿威 有線 財經主播 地產 網上平台

胡國威結束13年主播生涯 開專頁講樓市 吸9,000人追蹤

創業

廣告

放棄穩定工作跑去創業,除了資金及人力物力外,其實最需要的是勇氣。前有線財經主播,也是王牌樓市節目《樓盤傳真》主持的胡國威(阿威),去年毅然放棄長達13年的工作崗位,自立門戶,建立地產資訊網上平台。

撰文:Smart ED編輯部 | 圖片:新傳媒資料庫、unsplash、Facebook專頁截圖

胡國威可算是《樓盤傳真》的生招牌,由記者做到副助理採訪主任,一做就13年。

去年年底阿威公布離職時,傳媒界不少同行都感愕然,當時不少人猜測他是跳槽到另一個傳媒機構,抑或轉行做財經公關。

但原來答案統統都不是,而是他決定自己在Facebook上搞一個網上平台,專講樓市,並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名叫「胡.說樓市」。

遇事業樽頸抽身求變

專頁內容包羅萬有,既有一、二手樓盤介紹,亦有市況分析、甚至驗樓、拆解樓書、按揭教學都有涉及。

阿威表示,專頁成立一年多以來,現時有近8,000人讚好,接近9,000人追蹤,坦言已經好滿意,不會強求去「谷」。

將近40歲,於2003年中文大學新傳系畢業的阿威,人生的差不多三分之一時間都在電視台度過。

「以前每個星期只要寫好自己的稿,拍攝好自己的節目,其他事的確不用多想。」

不過,工作日子愈長,好自然就會遇到樽頸位,覺得工作已成為流水賬,很難有突破。

至去年3月,當時有線母公司九倉決定不再注資,令公司面臨改革,眼見不少同事都決定離開,阿威亦反思自己應不應該再做下去。

他亦意識到,人到中年,再不把握今次機會出走,之後更加難離開。終於他選擇離開這個13年的工作崗位,自己創業。

雖然話想創業,但阿威當時未太想到做甚麼;更甚的是,他是遞完辭職信後才開始想前路,可說相當「勇」。

之後有朋友提議開Facebook專頁講樓市資訊,他都是本著試一試的心態開始,只是正如其專頁的介紹所言。「希望能更貼地更直接咁探討各樣樓市議題,由屋外至屋內,甚至從香港到海外」。

投資有限無追數壓力

他強調:「絕對沒有甚麼幕後金主撐腰,只是自己和兩個拍檔,六隻手和六隻腳包辦。」

不過,專頁經過一年多運作,日漸順暢之下,現時已經可以有自己的辦公室。

阿威的團隊於今年中,以每月8,000元左右租金,租用一個在葵涌的工廈單位作為「基地」,連同相機及電腦等器材,他直言創業的成本其實都只是三幾萬元,絕對不是甚麼天文數字。

而且講到尾,錢反而是次要,最重要的是心機,即是做好內容才是關鍵。

他發現,無論是在電視台,甚至在以往報館工作,一直儲下來的資料和人脈,一定有用得上的一刻,他深信「一路做自然一路有嘢返」,內容就是由此堆砌出來。

再者,由於沒有太大家庭經濟負擔,最大的開支就是要供一層在九龍的自住物業,每月月供幾千元而已。

而且他強調創立此專頁,從未有「追數」的壓力,包括自己以至另外兩位拍檔的人工收入,三人團隊早已共識,每月賺取一個自己生活到的使費已足夠,阿威甚至坦然表明「搵得少過在有線時」。

錢賺少了,但見識機會一定多了,工作上的自由度亦大大增加。 事實上,筆者邀約阿威訪問,的確是「快靚正」,三兩句短訊,講清楚時間地點,就準時出現。

中立先行不賣商家賬

見面的第一句,阿威都直言,自由身,就是有這個好處。比起以前,想約朋友見面,都經常要對方遷就工作不定時的自己。

不過,自由不代表沒有規律,阿威和拍檔基本上每日都由早上10時開始工作,晚上8時左右「放工」,時刻都提住自己要有「返工」的概念,甚至星期六、日都照做。

此外,現在更有自主權決定做甚麼工作。阿威表示,數月前接連獲中原地產及內房龍頭萬科邀請,到新加坡及內地出差參觀樓盤;最近亦獲中海地產邀請到東莞出席樓盤發布會。

以上種種,有一些是有收入,有部分是無收入,但可以反映出不少企業及商家都不再單單靠主流媒體去宣傳,對網上平台的重視程度都愈來愈高,有企業更邀請其擔任講座嘉賓,對阿威而言,都是值得鼓舞的發展。

談及將來,阿威沒有甚麼鴻圖大計,只是淡然表示見步行步,不希望定下一些目標而令自己和團隊有壓力。

「本住隨心所欲的心態,日日有帖子出,邊做邊學,try and error是每一個人做事都要經歷的階段,專頁的未來方向會繼續以中立貼地行先,有廣告成分的帖子,一定會標明『特約分享』,並不賣商家的賬。」

早年上車感幸運

樂觀看樓市前景 入行十多年,胡國威對香港樓市的理解,一定有點心得。他自稱是樂觀派,覺得當下樓市只是調整中,但不會大跌六至七成。

他分析指,2008年金融海嘯當時是基於銀行「收水」,而令樓價大跌,如今銀行的物業估價跌幅未算太大,相信銀行不會「收水」,對市場仍然有支持力。

同時,在重重樓市政策包圍之下;加上市場上確實有很多人已經供斷單位,所以要面對的風險不高,他預計調整兩至三成左右,就應該有支持。

阿威自己則於2006年「上車」。當時因做節目介紹荃灣中心一個上車盤,自己好喜歡,而且一直覺得供樓抵過租樓,於是決定做業主,以90萬元購入該單位自住,當時只是用了10萬元做首期。

財經記者望樓輕嘆

四年後,他把單位賣了,賺了幾十萬元,但之後一路見樓市有上無落,在2012年,於大角嘴深水埗一帶,再以逾200萬元買入一梯兩伙的單幢樓單位,亦只是付了20萬元左右的首期。

他憶述,當時他是跟友人在附近飯聚,路經一間地膽地產代理行,看到該樓盤合心意,馬上跟經紀聯絡,參觀完感覺不錯,馬上傾價錢,火速成交。

現在回想起,他都覺得自己是幸運,而且夠決心,否則現時再「上車」的機會,基本上是零。

「傳媒寒冬」這四個字已成為業界的老生常談,筆者亦聽過有財經記者感慨,經常睇豪宅,寫億億聲的成交,但自己卻望樓輕嘆。

珠海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首席講師潘錦全表示,傳媒行業入職待遇的確不太吸引,多年來都只是維持一萬元多少少的水平,令不少畢業生都會在任職傳媒三幾年後,轉行做公關等相關行業。

同校講師林靜潔亦表示,入職條件差、前景不理想,是不少同學對傳媒行業卻步的原因。她坦言近年「十個同學仔,隨時不夠一半會做返傳媒,往年十個起碼有六至七個」。

胡國威小檔案

學歷: 2003年中文大學新傳系畢業。

工作履歷:

曾任《成報》及《星島日報》財經記者;

有線財經《樓盤傳真》主播及副助理採訪主任;

2017年創立「胡.說樓市」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