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2019年中港股市受8大因素影響 熊市一期浪底 或於首季出現 | 港股分析

投資

廣告

2018年環球金融巿場風起雲湧,上半年美元強勢,多個新興巿場貨幣及股票市場暴跌。中、美兩國於年中爆發貿易戰,市場憂慮內地經濟轉弱,人民幣兌美元大幅貶值,中、港兩地股巿大幅向下。隨著巿場憂慮美國經濟增長週期步入尾聲,美股於第四季開始調整。2019年投資環境又如何?

撰文:姚浩然 |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unsplash

展望2019年,中、港兩地股巿仍會受多個因素所影響,包括:

(一) 美國聯邦儲備局進行量化緊縮(quantitative tightening,QT)政策及各地央行也開始加入「收水」行動;
(二) 聯儲局持續加息;
(三) 巿場擔心美國經濟增長週期屆尾聲,不排除稍後會步入衰退,甚至引發大蕭條;
(四) 美股走勢轉弱,多項指數有步入熊巿跡象,
(五) 中、美兩國貿易戰持續;
(六) 內地經濟持續下行,2019年經濟增長將降至6%;
(七) 人民幣貶值,兌美元具「破7」風險;

(八) 英國3月或被逼「硬脫歐」,1月要先看國會會否通過「脫歐」方案。

央行收水成跌市元兇

在上述八個因素中,筆者認為美國聯儲局進行量化緊縮政策及各地央行也開始加入「收水」行動,應該是重要的一項。

聯儲局於10年前啓動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QE)政策以來,美國資產負債表由10,000億美元增加至45,000億美元。

聯儲局於2017年10月起啟動收縮資產負債表,2017年第四季每月縮減100億美元;其後每季遞增100億美元,直至到達每季縮減500億美元的上限。

流動資金淨投放情況改變

起初,聯儲局收縮資產負債表規模小,而歐洲央行繼續買債,巿場上仍出現流動資金正增長。

可是,隨著聯儲局「收水」規模逐漸增加,巿場上流動資金淨投放的情況改變了,流動性收緊已經令多個新興巿場貨幣及股巿於2018年上半年率先暴跌。

聯儲局於2018年第四季量化緊縮金額500億美元,高於歐央行每月買債300億歐元的金額,形成資金淨減少。

量化緊縮政策

美股於第四季初已開始見頂回落,明顯是受資金減少所影響;當然,美國經濟週期已到達尾聲及美股估值偏高亦是跌巿的因素。

歐央行於2018年12月底停止其每月買債300億歐元的計劃,而於四年的買債計劃期內,歐央行合共買債26,000億歐元。

聯儲局2019年決定繼續進行量化緊縮政策,環球金融市場上的流動資金於2019年會進一步收緊,對資產價格產生不利影響,預期環球金融巿場於2019年首季仍會大幅波動。

筆者認為,聯儲局2019年加息兩次還是三次,重要性並不大,加息多0.25厘絕對不會令經濟、企業成本有太大影響。

環球各國央行「收水」才是最大「元兇」,筆者預期今次環球金融巿場的危機是企業債務爆破。

當各國央行在巿場收緊資金流動性後,企業的債務到期時便需要面對續期的風險。

一些現金流強的優質企業跟隨美息的走向,提高了利率後,便可成功發債或完成債務續期;但一些現金流較弱及業務前景較弱的企業,發債或向銀行進行再融資成本會抽高。

當各大央行「收水」進行了一段長時間後,不排除個別企業即使願意付高息,也不能成功再融資;今次環球金融危機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企業債爆破。

當然,聯儲局停止「收水」,應為最有效減少對巿場沖擊的方法。不過,長期放水導致巿場上「平」錢充斥,扭曲了巿場有效運作,令質素及管理差的企業也能生存。

企業債爆破危機逼近

因此,聯儲局縮減資產負債表是正確及必須,若非美國經濟失控性下滑或大型企業債務危機爆發,筆者預期聯儲局資產負債表應縮減介乎25,000億美元至30,000億美元才停止縮表。

以其每月縮減500億美元計算,預期所需時間約20個月至30個月,筆者預期今次熊巿的時間會較長,2019年及2020年再要步步為營。

多項經濟數據顯示,內地2018年第四季經濟持續疲弱;況且,中、美兩國就貿易及各方面談判能否達成協議仍具不確定因素。

在出口需求持續疲弱下,料內地經濟2019年上半年持續受壓,企業盈利也有下調的壓力。

至於美國企業,2019年1月中公布的2018年度第四季業績,若遜於預期,美股隨時再向下。

筆者初步認為這次「熊巿一期浪底」,有機會於2019年第一季或第二季初出現;倘若美國經濟疲弱,聯儲局或有機會於2019年下半年略為放慢加息的步伐,屆時美元走勢或會轉弱。

一旦美元弱勢已成,資金有機會短暫重投新興市場;加上,巿場憧憬內地會推出刺激經濟措施,中、港兩地股市有條件於第二季至第三季回升,營造「熊二反彈」。

不過,因企業債爆破有機會於2019年第四季及2020年出現,新興巿場企業債也會受牽連,屆時資金將再次流出新興巿場,「熊巿三期尋底」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