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方法 退休

$100花紅 VS $100工資 有咩唔同?心理測驗瞭解正確理財方法

理財
(Presented by 積金局)

面對與金錢有關的抉擇時,你懂得作出理性的決定,維護自己的利益嗎?還是會受到「心魔」影響,不自覺作出一些不利自己的決定?若你未曾想過這些問題,請先來做個心理測驗。

情景一:假設你的偶像在紅館開騷,你買了張1,000元門票,進場時才發現遺失了門票,而售票處還有票賣,你會補買一張門票嗎?

情景二:同樣是你的偶像開騷,門票只在現場發售。到了售票處,你才發現自己丟了一張1,000元紙幣,你會繼續購票嗎?

會否補購門票是很個人的選擇,亦要視乎那位偶像的吸引力有多大。這個心理測驗的重點不在於補購與否,而是答案有否前後不一。其實兩個情景同樣要花費2,000元,但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在情景一中選擇補購門票的百分比顯著低於情景二!原因在於很多人覺得遺失了1,000元門票,再補購一張就等於花了2,000元看騷,所以顯得較猶疑;而在情景二遺失的是紙幣,丟了錢雖然不開心,但看騷依然是1,000元,於是照買無誤。同樣是遺失了1,000元的等值,但由於「感覺」不同,導致了不同的購買門票決定。

意外之財花得快?受「心理帳戶」影響

上述的心理測驗與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的學說有關。根據學者研究,人的大腦會開設不同的「帳戶」以對應各種不同來源或用途的金錢。即使是相同金額,若放在不同「帳戶」中,便會受到個人觀感偏執的影響而變得份量不同,最終影響財務上的決策。每月發放的工資是辛勞工作換來的,須節約,但年底的花紅何不花費一下慰勞自己?(結果源自花紅的一筆過消費可能比每月努力節約的還要多);公司抽獎獲得超市禮券,乃幸運得來的錢,購物何須格價?小賭贏了點錢,意外之財,隨便花掉又何妨?以上都是「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影響下的常見行為。如果理智地分析,就會發現手中的一元,無論來源如何,都是屬於你的一元,應一視同仁。

不要輕視強積金的重要性

我認識有位朋友努力鑽研股票投資,苦心經營手中的三、兩萬元投資組合,希望短期內與好友去一趟馬爾代夫旅行。可是,他從來沒有理會自己的強積金,連累積了多少錢也不清楚,投資了甚麼基金當然也忘得一乾二淨。據積金局於2018年8月發表的統計數字,現時每名強積金計劃成員的平均累算權益約為20萬元。朋友的三、兩萬元「馬爾代夫旅行帳戶」隨身攜帶,時常檢視;而接近20萬元的「強積金退休儲備帳戶」卻拋諸腦後、闊佬懶理……其實無論是銀行戶口或強積金戶口內的都是自己的錢,最終也是為了自己的各種人生目標而服務,故此都應好好管理。

由今天開始,大家要警覺「心理帳戶」這個幕後黑手的存在,不要被它擾亂你的財務決策。你要多關心你所有的資產,包括強積金及其他退休投資和儲蓄,培養細閱強積金周年權益報表的習慣,瞭解過去一年戶口的供款和投資概況,考慮是否需要按個人情況的轉變,為自己的強積金作一些檢討及調整,不要因厚此薄彼而誤了退休大計。

以上內容為麥錫恩 — 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個人意見。

麥錫恩 — 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及香港理工大學企業發展院客席講師。曾經毅然辭工,旅居台灣拜師學畫,發展繪畫事業。他慶幸自己懂得理財,不諱言追尋藝術夢首先要妥善理財達到財務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