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素人

90後創業搞微素人營銷 30,000元本金 月入80,000元|創業個案

創業

廣告

【90後創業】社交媒體早已成為香港人的生活一部分,無論食、玩、買都在當中找尋靈感,企業自然瞄準當中的推廣機會。兩名「90後」,因搞派對而觸發創業靈感,替中小企物色合適的「微素人」(micro-influencer,又稱「微網紅」),進行各式推廣宣傳。兩人以30,000元創業,首兩個月已達致收支平衡,現時每月生意額達80,000元。

撰文:Smart ED編輯部  |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企業透過KOL(Key Opinion Leader,意見領袖)宣傳產品或服務已相當普及,但他們所發的帖子,網民很容易便知道是否廣告。

以廣告宣傳推廣無可厚非,但企業希望盡量做到自然,以軟銷方式進入潛在顧客的腦海。

在社交媒體盛行的年代,除找KOL外,還可以透過「微素人」,以貼近分享日常生活的模式發帖, 達到宣傳目的。

分享生活點滴

通常「粉絲」人數達數萬名,才稱得上KOL,其實有些知名度較低的人,擁有的「粉絲」人數約數千名,在其圈子中擁有一定影響力,也可以替企業宣傳產品及服務。

YeaGreat Marketing Group創意總監林晉熙(Edwin)說:「『微素人』大多在社交媒體中,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不同品牌可以透過邀請他們試用產品,然後分享,感覺與一般發帖相差不大。」

Edwin於2017年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財務系,大學年代經常參加蘭桂坊的派對,並協助銷售門票,其後更加成為搞手。

這些派對主要針對大學生,他發現不少商業機構,有興趣贊助這些活動,例如以免費飲品,吸引年輕人下載手機應用程式(App)。

搞派對的經驗,令Edwin萌生創業念頭,「微素人」往往累積一批年輕「粉絲」,其實也是極佳的宣傳平台。

2017年底,Edwin正式成立YeaGreat,開始將「微素人」與企業宣傳活動配對,但初時並不太有系統。

其後,他在一個商會中,結識現時出任YeaGreat Marketing Group執行總監的羅偉倫(Lun),當後者得悉其業務時,非常有興趣,並於2018年年中加入。

Lun於2014年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物理系,其後加入金融機構,從事與強積金有關的工作,工作非常穩定,平均每年升職一次,但有感工作苦悶,總希望有朝一天,能夠為自己打拼。

當Lun遇上Edwin,發覺其創業概念不俗,而他本身擁有執行力,能夠將對方的構思落實,兩人正好互補長短。

盡量篩走假賬戶

YeaGreat透過之前建立的人脈網絡,發掘「微素人」,然後再透過他們物色另一批,主要是IG的活躍用戶,「粉絲」人數約1,000至5,000名。

「我們留意『粉絲』人數及『讚好』數目的比例,例如『粉絲』數目約1,000名,每個帖子的『讚好』數目最少逾100個,比例才算合理,避免是購買大量『粉絲』的假賬戶,影響宣傳推廣成效。」Edwin說。

YeaGreat現時累積逾1,000名「微素人」,並且繼續招募,其網絡可供「微素人」自行登記,經篩選後便可成為合作夥伴,據悉數目每天在增長。

個別當紅的KOL收入不俗,甚至可以當作全職工作;「微素人」多數純粹是為興趣,分享日常瑣事,所以大多是學生或在職工作者。

Edwin說:「每個帖子的酬勞不會太多,所以『微素人』根本不會為做而做,倘若試過產品或服務後覺得不佳,寧願不做,故說服力較強。」

遇上上述情況,YeaGreat會將之轉告客戶,協助他們改善產品或服務。

另一方面,YeaGreat透過不同渠道找尋客戶,現階段集中於中小企,向他們推介「微素人」宣傳推廣方案。

Lun說:「企業對透過KOL宣傳已有一定認識,但並不一定知道有透過『微素人』做宣傳這種方法,所以我們要多做工夫開發這個市場。」

每當接到工作,YeaGreat會透過WhatsApp通知「微素人」,有興趣的自行報名。

YeaGreat因應企業對受眾的要求進行篩選,例如年齡、性別及地區,然後再分派工作。

工作形式分為三個類型,第一類是純粹發布圖像;第二類是「微素人」到店舖試食或試用服務,然後上傳照片及簡介;第三類是上傳實境短片。

費用由萬多元起

「微素人」完成工作後,將草稿給YeaGreat過目,沒有問題便可發布,並於發布日計起21天內收取酬勞。

個別商戶甚至向「微素人」提供優惠編碼,當其「粉絲」用以購買產品,可獲折扣優惠。

而「微素人」本身也可收取佣金,增加收入來源,惟商戶本身必須設有網店。

YeaGreat的商戶包括珍珠奶茶店、小食店、美容院、首飾品牌、蚊怕水、朱古力店;另外,曾經替商場推廣期間限定店及各式活動。

商戶付出15,000至20,000元,便可透過YeaGreat物色30至40名「微素人」協助宣傳推廣。

Lun說:「『微素人』宣傳是新興方法,與電視廣告、網上廣告及KOL宣傳等互補,絕不會取代其他方式,但『這個餅』只會愈來愈大。」

除了資源緊絀的中小企外,很多知名大品牌,也有透過「微素人」宣傳,例如大型快餐連鎖店宣傳飲品、著名便服品牌推廣羽絨外套等。

由於不牽涉產品採購,因此Lun和Edwin初步投資僅約30,000元,包括公司註冊及租金,營運首兩個月已達致收支平衡,很快便已回本,現時平均每月接到五至八宗生意,營業額約80,000元。

除轉介「微素人」協助企業宣傳外,YeaGreat同時協助企業管理IG賬號,這部分也是收入來源。

YeaGreat正在研發App,預期於4月至5月推出,屆時將在此發布工作,並讓「微素人」報名,篩選後向成功配對的「微素人」發出通知,然後批閱草稿及收取回應,優化整個工作流程。

本身是球證的Lun,熱愛運動,他認為除當紅的運動明星外,還有很多默默耕耘的運動員,各有不同的勵志感人故事,他們也可當「微素人」,協助企業宣傳。

此外,YeaGreat有意建立一個運動員的社群,吸納更多商業贊助,讓更多人認識他們。

影響身邊人的力量

隨著社交媒體興起,每個人都可以開賬戶吸納「粉絲」,建立個人品牌形象。

本身已具知名度的名人、藝人,即時能夠吸納大量「粉絲」,成為企業推廣產品及服務的最佳平台。

這些擁有大量「粉絲」的知名人士,香港一般稱為KOL,經常與不同品牌合作,在本身賬戶分享產品資訊,收取酬勞或贊助產品作為報酬。

這種營銷方式稱為influencer marketing,擁有大量「粉絲」的是KOL,或稱macro-influencer;「粉絲」數目較少的便稱為micro-influencer,香港稱為「微素人」或「微網紅」。

Micro-influencer的「粉絲」數目並無嚴格限制,美國專欄作家Barrett Wissman於2018年5月在《福布斯》雜誌的文章指出,「粉絲」人數介乎10,000至50萬名者,均可稱為micro-influencer。

互動率普遍較高

Micro-influencer的「粉絲」數目未必能夠與知名人士相提並論,但他們與「粉絲」的互動率(engagement)較高,「粉絲」往往對其分享感到興趣,並且更有效直接引起他們的購買意慾。

Barrett Wissman指出,「粉絲」數目愈多的賬戶,接觸面(reach)愈大,但互動率愈低,因此企業若要達致最佳投資效益(return on investment,ROI),應該與數量眾多的micro-influencer合作,並同時使用macro-influencer,以期令接觸面及互動率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