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

僅30%港人認為香港屬智慧城市 轉型成效低 進展緩慢

社會熱話

廣告

香港特區政府早於2017年12月,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勾勒出未來五年的發展大計。最新的《施政報告》中,特首林鄭月娥再次談及香港智慧城市規劃藍圖,並提出「智慧清關」等創新概念,可見「智慧城市」已成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撰文:Smart ED編輯部|圖片:新傳媒資料室、unsplash、網站圖片

阿里巴巴旗下雲計算平台阿里雲,1月17日在香港舉行「Infinity2019生態峰會」,會上展示了應用於香港國際機場的最新雲計算產品。

這是一個大數據分析解決方案DataV(數據可視化),主要用於協助機場監測客運大樓內的人流和停機坪上的交通,將大量與地理位置有關的串流數據和分析結果展示在大屏幕上,幫助機場管理團隊監測及分析機場內整體運作狀況。

機場研數據可視化

香港機場管理局首席資訊主管卞家振表示,香港國際機場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客運機場之一,每年處理超過7,400萬旅客,而香港國際機場致力於運用最新的科技,發展成為智能機場。

DataV解決方案的應用,將數據可視化作出分析,進一步優化資源分配,提高了營運管理效率,標誌著香港公私營機構加快數碼化步伐,推動香港智慧城市發展的步伐正在加速。

除了上文提到的數據可視化方案外,在旅客體驗方面,香港國際機場還在探索使用臉部生物辨識技術,在包括登記櫃檯、登機證檢查站和登機,提供無縫的機場行程體驗。 將流動登機櫃檯擴展至機場以外地方,如主題公園、酒店、會議中心、郵輪碼頭等,以及提供行李提取服務,為旅客提供輕鬆寫意的旅遊體驗;另研究在指定地點(例如機場禁區)使用無人駕駛車輛。

阿里雲港澳及南韓區總經理劉彬星指出,自去年11月起香港國際機場開始使用最新數據分析平台,未來也將加強與機場管理局的合作,推動人工智能和雲計算方面的應用。

阿里雲於2014年進入香港市場,已設立兩個數據中心提供公共雲服務,積極推動香港各行業數碼化轉型,未來也將致力於服務金融、零售及物流等行業,加快數碼化轉型步伐。

實際上,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包括了各方各面,包括2018年開發的快速支付系統「轉數快」、整合全港交通資訊應用、逐步以天然氣及非化石能源取代燃煤發電等六大範疇類的各項政策和措施。

港府還委託顧問進行了一項全面研究,就「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智慧經濟」六個主要範疇提出短、中、長期發展建議,目的是將香港建設成為世界領先智慧城市,利用創新及科技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增強香港的吸引力和可持續發展。

港府力推智慧交通

智慧城市最直觀的一項,就是智慧交通的建設。 根據這個藍圖,除了將現有的流動應用程式(App)「香港乘車易」、「香港行車易」及「交通快訊」整合為一個綜合App之外,政府還計劃安裝車內感應器讓駕駛者接收實時交通資訊,以及通過車內感應器以遙距方式繳交隧道費,而毋須設置收費亭。 同時,政府計劃2020年在所有主要幹線,安裝約1,200個交通探測器,提供實時交通資訊。

由2021年開始,將會試行在路口設置能感應行人及車輛的智能交通燈系統。 另外,預計2021年在新的將軍澳–藍田隧道啓用時,採用毋須設置收費亭的自動收費系統。在考慮系統方案的可靠性、易用程度及效率後,促進公共交通營辦商引入新電子支付系統,以收取公共交通費用。

另一方面,港府將探討在啟德體育園,由管理當局使用人流管理系統,以便在舉行大型活動時監測人流和車流。 重要的一點,是鼓勵公共交通營辦商開放其數據。不過,早前有調查顯示,目前僅30%港人認為香港屬智慧城市,轉型成效認可度並不高。 香港能否順利完成計劃?香港距離智慧城市還有多遠?

 

開放數據力度不足

早前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2018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香港在創新及勞動市場效率表現遜於新加坡,其中創新能力全球排名僅第26位,拉低整體分數,創新能力是香港未來的主要挑戰。 實際上,過去數年當中,香港智慧城市發展確實較緩慢。

問題在於,開放數據是拓展智慧城市的重要根基,但香港一直被批評數據開放不夠。 來自英國的實時交通資訊平台Citymapper早前就直言,本港開放交通數據落後。 Citymapper遂與電車公司及港鐵公司(00066)合作,取得實時到站時間、車務狀況等資料,但巴士、綠色小巴等交通數據仍然不齊全。

另外,普及智慧城市概念很重要,須從政府內部做起。在這個過程中,跨部門合作發展很重要,因為部門之間如果分工混亂,會阻碍智慧城市的發展。 例如安裝智慧燈柱由創科局負責研究,安裝又涉及路政署負責,機電是機電工程署管控,第五代流動電話(5G)通訊又有通訊辦參與。 因此,涉及公開數據、電子貿易等業務,須先制定相關法律保護各方利益,才會令更多人願意參與進來,促進智慧城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