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總棒打內銀股 論利率市場化

投資

廣告

要聞:

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2012年4月初向國有商業銀行發炮,要打破國有商業銀行壟斷情況。2011年民企難以從銀行體系融資;加上銀行息差特高,令國有商業銀行在民間形象插水,溫總也不得不棒打內銀以息民怨。若溫總及其繼任人落實引入競爭,利率市場化遲早出現。那麼包括國有商業銀行在內的內銀股,未來便難以維持高息差。

利率市場化是銀行根據資金與業務需要對利率作出調整,惟人民銀行會對存款利率上限及貸款利率下限作出管理。正如內地貸款利率不能低於基準利率的90%,若以一年期基準利率計,則銀行放貸不能低於5.904厘;個別城市房貸利率亦不能低於基準利率的85%或90%。溫總信誓旦旦要打破的國有商業銀行壟斷情況,但其實壟斷是由中央造成。一直以來,中央管制新增信貸量作為經濟調控手段,而2012年訂下新增貸款配額為80,000億元人民幣。

拓非利息收入提盈利能力

由於國有商業銀行規模大,手握放貸額自然多,形成對信貸市場的壟斷。所以國有銀行根本不愁生意,可輕輕鬆鬆坐地分肥。正因如此,國有商業銀行息差特別高,大部分息差均超過2.5厘。相反,香港早已告別利率管制年代,息差亦由以往的超過2厘水平,降至不足2厘水平。香港銀行業早於1994年開始逐步取消利率管制措施,亦開展競爭新格局。最明顯的例子是樓按息率定價公式由以往最優惠利率(P)加若干厘差額,變成P減若干厘,甚至出現拆息按揭服務,實屬利率市場化之功。由此看來,內地一旦實行利率市場化,內地銀行利率競爭肯定如香港銀行業般,將歷史重演。面對遲早出現利率自由化,內銀應該及早多多學習本地銀行業開拓非利息收入的經驗。觀乎恒生銀行(00011)只花11年光景,即能把非利息收入佔經營收入由2000年的23.4%,增至2011年的54%;同期滙豐銀行非利息收入比重亦由31.6%增至59.7%。其實,前金融管理局副總裁簡達恒早在2000年的演講中,已經向本地銀行業大派開源「貼士」。簡達恒坦言,銀行未來難以輕鬆獲利,故要致力開源,如信用卡、個人理財服務、私人銀行、證券、基金、保險及公積金等服務。他的「貼士」似乎也是內銀股應付日後利率自由化的錦囊妙計。由此看來,利率自由化並非壞事,相信內銀股開拓非利息收入有望成為新增長動力。只要內銀完成供股與集資,內銀股將會更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