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鞋匠

中環擦鞋匠見證時代興衰 薪火相傳成挑戰

職場

廣告

當你經過中環戲院里,便會發現自己彷彿進入了上一代的生活,整條街都是擦鞋攤檔,一個個風雨不改的擦鞋匠都正在緊守崗位,為上班族擦亮一對對的皮鞋。皮鞋,象徵著中環生意人的靈魂,一對亮滑的皮鞋代表著他們的專業形象;擦鞋匠,則是皮鞋的守護神,亦是香港歷史見證。

撰文:Smart ED編輯部|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擦鞋曾是上一代的輝煌行業。雖然擦鞋這職業買少見少,但原來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1949年後),「擦鞋」曾是香港盛極一時的街頭行業。1949年以後,大量內地人湧進香港,人口激增,社會貧民充斥。然而戰爭結束不久,市面蕭條,工作機會亦都較少。為了生計,小孩沒有機會讀書,更需要出外工作,除了上街替人擦鞋外,還有派報紙開車門等。

上世紀50、60年代,大眾都「先敬羅衣後敬人」。對於男士來說,西裝是必備之物,自然不能夠配以傳統布鞋,一定要穿皮鞋。他們注重衣冠,鞋一定不能失禮人,於是對擦鞋服務有所需求。

擦鞋
如果說擦鞋匠是皮鞋守護神,那麼這些工具就是缺一不可的靈魂。

美國水手最闊綽

隨著韓戰爆發,美國軍艦以香港作補給站,很多水手到來。他們上街時愛找擦鞋匠擦鞋,出手就是24美仙(當年相等於1.25港元)或1美仙(當年相等0.5港元),對於當時來說已經非常闊綽,自然吸引人加入此行。由於香港日益強盛,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及人們價值觀的改變,擦鞋工藝都未必敵得過時代巨輪,日漸式微。入行多年的楊伯,今年83歲,於這行業歷盡風雨,與其他同行一樣,因為賺錢養家而入行。

雖然月入飄忽不定,但客人的貼士令他賺取更多。若果遇上貴人,更會收到至少100至200元不等的貼士。他說現時的擦鞋檔舖跟以前很不同,現在都被部分內地擦鞋匠侵佔,你可以看見他們不斷揮手招客,但其實楊伯不會這樣做。楊伯和其他上一代的同行一樣,一早招攬很多熟客,根本不需要揮手招客,只有有料的師傅才能讓客人自自然然找上門。

延伸閱讀:HKTVmall 2月3日口罩返貨!調低商戶賣口罩佣金至5%!禁止不合理價格出售

擦鞋也有行規

以前,老一輩的擦鞋工匠都會互相尊重,所謂的行規,就是讓顧客自由選擇工匠,不會刻意爭生意甚至互相口角;但現今,則剛剛相反。雖然現時科技比以前發達得多,但擦鞋的技巧都會跟以前一樣,以最傳統的方式為客人服務。擦鞋工匠首先要分辨出皮鞋的皮種,例如豬光皮、荔枝皮,甚至來自不同國家的皮種,每一隻都能夠細分幾種。楊伯則認為英國皮比較高質,至於中國製的皮質比較遜色,很多時候都不能擦得光亮。至於比較難擦的就是麂皮,一不小心就需要賠償給客人。

擦鞋
現今部分擦鞋攤檔,已經不是由最傳統的工匠打理。

另一方面,鞋油都是重要的一環,它就是皮鞋的續命工具,讓皮鞋的表層變得閃亮。楊伯回憶起唯一一次把皮鞋擦不亮的經歷,原來是因為批發商沒有準確加入製作鞋油的水量,令鞋油維持不了原有的質素,他唯有在附近即時買回全新的鞋油,為客人擦鞋。除了水量外,利用手指的體溫提高鞋油的溫度都是很重要,才能讓鞋油更能滲透至皮內,令光亮度得以保存。

即使手勢有多純熟,楊伯曾經都遇過一些奇客。有一個幫襯了六至七年的泰國人,因為覺得鞋底比較骯髒,只會要求他擦鞋底而並非鞋面。也有一個女熟客,要求他不要擦得那麼亮滑,要保留一點點粗糙的感覺。面對客人奇怪的要求,楊伯都會欣然接受,即使難度增加,都要繼續。

延伸閱讀:咪當上司、老闆係朋友!「打工要識分莊閒 跟官要知官姓乜」 職場行走宜忌一覽|張慧敏Son姐

學徒不能繼承牌照

一個行業的延續,在乎政府能否作出相應的配合。每一個擦鞋攤檔都需要政府發牌才可以做生意,楊伯曾經與政府開過有關發牌的會議,即使政府不想再發牌,最後都會妥協。中環上班族最多,對擦鞋服務的需求亦都較多,即使政府有一刻打算停牌,這些上班族都會簽紙反對,不是在於文化能否得以保留,而是關乎需求問題。

楊伯說,牌照只可以傳給擦鞋工匠的家屬或下一代,換言之,學徒不能繼承牌照。

更何況,這一行基本上很少學徒,一來沒有新一代想入行;二來大多數擦鞋工匠都是自立門戶,邊做邊學,不會刻意拜師學藝,薪火相傳便會是一大挑戰。

有人說,擦鞋藝術是香港的傷痕記憶,它是近半個世紀以前低下層的悲歌。可是,真的嗎?有一種人,純粹熱愛耕耘;有一種人,令這裏有風景。職業無分貴賤,看低別人是最可悲。相反,那些默默奉獻的才是最受我們敬仰。或許,我們未必能夠控制到擦鞋行業的延續,但至少經過中環戲院里的話,可以抽取些少時間,幫襯這些傳統老店吧。

擦鞋
沒有擦鞋工匠,上班族的皮鞋會跟以前一樣光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