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不宜推民主 因代價極大 民主有時是「反科學」譚新強:香港正瀰漫種族主義情緒

在中國不宜推民主 因代價極大 民主有時是「反科學」譚新強:香港正瀰漫種族主義情緒

社會熱話

廣告

不少人投訴中國缺乏票選的民主制度,但譚新強指西方的民選國家「並非真民主」,並認為中國的體制反而以大部分人民利益為依歸。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新傳媒資料室、iStock

作為一個民選國家,大家都認為美國有自我修復的能力,譚新強卻質疑,近20年至30年看到的反而是制度下產生出來的飄忽不定,「例如,『奧巴馬醫保』在實施幾年後就取消,不斷轉換對伊朗的外交立場, 突然退出《巴黎氣候協議》。」

有人會覺得這可能是特朗普的作風問題,但是「別忘記他是政治制度選出來的。」相反,中國的執政黨雖然不會自動交替,但譚新強認為其制度並不是想像中差,為了維持政權的合法性,政局反而得到平衡。

「習近平、甚至是從前的領導人有強調過,如果中國執政黨太貪腐或執政不力,人民會失去信心,黨就會倒台,這意味他們意識到如果執政不力,人民就會起來反抗,甚至有革命。」

由於中央要維持國家穩定,他認為在政策執行上,政府往往以絕大部分人民的利益作為依歸,「不論是國家整體發展模式、建高鐵、搞環保,中央要最少要得到70%至80%人民認可;相反,西方民選國家的執政黨則只需討好過半數的選民。」

譚新強指,因此現時大部分的中國人滿意現有政府,甚至會有人認為中國正追求「屬於中國的民主」。他認為這種「不穩定」,反而能達至「平衡」,「民主制度未必科學,簡單說如果大部分人不戴口罩,覺得患上新冠肺炎以產生抗體,可以達致群體免疫效果,但要知道目前也不知道人體會否對肺炎有免抗力,這樣的民主明顯就是『反科學』。」

譚新強 中國 民主 代價 科學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民主化進程須付上極大代價

就算民主真的是好東西,若要中國轉變為民主制度,譚新強提到可能需要付上極大的代價,「就好像我們做投資,也要留意交易成本。」

翻查法國民主化之路,經歷了十年的法國大革命,以及兩次共和國政府、君主立憲制及帝國政權下交替管治。
如果回顧內地政策體制轉變,由1911年的辛亥革命開始,其後發生了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情況要到1979年先見底,足足經歷了68年才慢慢回升。」

「目前的中國,又值不值得要經歷一個如此痛苦的過程呢?」

他提醒香港人,爭取民主涉及的可能是全中國14億人,「倘若內地要再次步入動盪時代,可能會對世界很大影響,單是產生出來的難民就可能會輸出多個國家,最後可能會以世界大戰收場。」

香港式的種族主義

對於香港出現的社會運動,譚新強直言,看到香港瀰漫著種族主義。

「全世界的大城市都有支持BLM(Black Lives Matter)的活動,唯一是香港沒有,可以看到網上更加有人支持特朗普歧視黑人的行為,甚至說黑人的不是。」

他補充,BLM的運動涉及不少街頭暴力,不論是共和黨、民主黨都會抨擊此等行為。但是,在香港人的種族主義情緒下,有相同立場的人居然會認同街頭上的暴力,不跟自己同聲同氣的人則會受到暴力排斥,「因為別人不認同自己的立場而打人,街頭打人的人固然要拉,但開雨傘遮掩暴力的人,更加令我很心痛。」

從社會運動,譚新強亦看到部分香港人把政治宗教化,盲目憧憬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英國的東印度會,是賣鴉片東印度公司的前身,竟然也沒有香港人要求改名,甚至要求拆下來。」

相反,黑人也起來反抗的帝國主義,在政治宗教化情況下,卻有香港人會感謝英國,「這是一個150年的殖民地,獨有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被問到港區《國安法》出台後,社會運動會否因此已消失,「這個也很難說,街頭上的動亂當然會變少,但參考其他國家以往的運動,部分地區會轉為地下活動。甚至被少數極端分子領導下變成恐怖活動。這些在多個大城市,包括倫敦、紐約、巴黎都曾經出現。」

譚新強 中國 民主 代價 科學
圖片: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