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趣味文化

社會熱話

廣告

從事營商版記者多年,接觸到不少企業,不同國家的企業,對待傳媒的手法各有不同,我姑且歸納數個國家的企業文化,看看其有趣之處。

歐美大鼻文化

歐、美國家擁有最多國際品牌及全球化企業,不過我對這些國家的企業最無好感。

先說美國企業,迪士尼、蘋果進入香港市場時成為全城熱話,開幕前只安排傳媒預覽,而且只發邀請給大型傳媒集團,收不到邀請的閣下自理。

傳媒預覽完全沒有管理層在場回答記者問題,所有訪問都要預約,但最終石沉大海,甚至連交代也沒有一聲。

香港迪士尼樂園開幕多年,通常只有她們邀請才有機會做訪問,基本上毋需費時主動邀約,即使無可奈何要提及她們,請她們傳一張相片或提供資料,也要三催四請,絕對是費時失事。

至於歐洲的著名時裝品牌,基本上不會接受營商版記者訪問,我多年前曾經主動找LV、Cartier做訪問都吃了閉門羹,Burberry、FURLA曾透過公關邀請我們做訪問,結果也是不了了之,近年我已心死,再不會主動找她們。

日韓語言障礙

近年韓流熾熱,不少南韓企業冒起,成為熱門訪問對象,不過由於大部分人均不諳英語,所以很難接觸她們。

韓劇大熱,我很久以前已經想訪問南韓的電視台,但以英文及中文電郵詢問都無人回覆。最近在香港影視娛樂展碰到MBC電視台的負責人,原來他會說普通話,令我喜出望外。

南韓企業的職員,懂英文的比例較日本企業高,而且不少南韓人懂得中文,較容易與香港傳媒溝通。

日本社會一向較為封閉,人們大多只會說日文,外人要懂得日語才能夠與他們溝通。由於我懂日語,訪問日本企業可謂得心應手。

日本企業對營商的研究極之深入,對商圈、顧客群都進行詳細分析,所以若能掌握技巧,可以問到很多有趣的東西,例如拉麵店日賣多少碗拉麵、如何劃分不同分店的商圈等。

中台作風保守

內地經濟起飛,不少企業走向國際,我也多了機會接觸內地企業,不過我很怕找她們,因為很難找到對口人,而且需時很長,即使有幸找到被訪者,但他們想講的,永遠不是我們想寫的。內地企業的管理層願意講很多,但往往是「下刪一萬字」,因為全部都無新聞價值。

不過,這個情況慢慢在改變,我最近訪問過同仁堂,被訪者知無不言,爽快利落,令我對內地企業改觀。

最後是台灣企業,雖然大家都說中文,而且同用繁體字,但很難接觸到她們,我「從影以來」訪問過的台灣企業屈指可數。

近來我找過我的美麗日記及爭鮮,而且預備了所有問題,但對方都不願意接受訪問,結果當然是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