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寶貴咪浪費 8個聰明拒絕無謂人的方法

社會熱話

廣告

同事A:「十萬火急!!!你平時最好人,幫吓手得唔得啫?」

朋友B:「喂係咪friend先?係就幫吓啦~~~」

你:「⋯⋯其實⋯⋯我⋯⋯」(T^T)

自己啲事未KO完,仲要唔識say no,咁就真係慘慘豬啦。幸好!這篇華頓商學院教授Adam Grant對「『取悅別人』和『幫助別人』完全是兩碼事」的領悟,或能幫到你!

文:K.K.

即使他在自己的暢銷書《Give and Take》說過:「總願幫助別人的『給予者』,往往比那些只在乎自身利益的『索取者』更成功。」但一個「給予者」並非要在任何時間答應所有的人、所有的請求。而是:

1)在適當的時間點【此時幫忙不會壓縮你完成自己目標的時間】

2)接受適當的人【同是樂於分享的「給予者」或是願付出相對代價的「互利者」,總之絕不是只在乎自己利益的「索取者」】

3)接受適當的請求【你擁有獨特的資源或能力解決被請求的事】

話雖如此,如何成功拒絕得嚟,又唔會俾人感覺太過冷漠才是關鍵。以下就為大家總結教授Adam Grant提出的8個婉拒方法啦!

美國新聞業者Joel Stein曾感嘆:「現在的人總是只幫到那些『咄咄逼人』的人,而忽略了真正尊重你的時間、深怕會打擾到你的生活的人。」

所以,拖延戰術能幫你過濾出誰才是真正在意得到你答覆、且尊重你的時間的人。若過了一段時間,此人仍熱情、堅定地發出請求,你可選擇優先回覆他。

若請求遠超過你的專業能力時,即使答應了也只是幫倒忙。就像教授Adam Grant,他年紀輕輕便以精湛的專研能力成為華頓商學院終身聘用教授,無可否認,他是「勁人」!然而,勁人也非無所不能。當別人希望他給予一些事業上的忠告時,他終究是沒受過專業訓練的職場顧問啊!

在不希望對方失望地空手而回時,他會回覆說:「我不願隨意給人建議,特別是我對你不熟悉的時候。但有些資源對你或有幫助:與職業相關的書籍《The Startup of You》、《Finding Your Element》、《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可以幫助你發掘自己價值的《Decision Pulse》,助你瞭解自己實力的《Reflected Best Self》和《Strengths Finder》,以及找出你職業興趣的《Self-Directed Search》。」

懂得轉介恰當的資源,能讓你避免留下直接拒絕的冷血聲譽。既對請求者有益,又同時能保有你的時間。

面對請求時,若自知並非最恰當人選,而又認識更好的人選時,不妨協助請託者聯繫。

然而,要留意自己是否為那些「被介紹者」施加了負擔!為避免成為「羅賓漢給予者」(Robin Hood giver) —— 總是「熱心」地轉介請託者,而非「真正的給予者」,在將這更好的人選告訴請求者前,記得務必先瞭解「被介紹者」的時間是否許可及其意願。

無可避免,有時幫人引薦未必能為事情本身帶來多大的成效。所以,面對請求時,又巧合地知道身邊某位也有這樣的配對需求,不如直接為能夠互利的雙方牽線。告知他們互相聯絡,相互支持彼此努力的成果。節省了自己的時間,又能看到有成果的引薦,開心!

首先⋯⋯你要有一位能力高且有愛心的同事。若你幸運,在茫茫人海中覓得如此「稀有物種」,可像教授Adam Grant一樣,與其達成默契:若交託的事與他專業相關,便請他先回覆,並在稍後回報,再一起評估是否有特別辦法能幫助請求者。當然,面對與你專業能力相關的請求時,你也需盡己所能,幫他分流。【正所謂,互助互利呀嘛~】

獨苦惱,不如眾苦惱。面對是同樣問題的請求,不如聯絡請求的人排排坐,讓他們組成志同道合的社群,齊齊嚟brainstorm下。集思廣益,好過一個人搲爆頭嘛。

根據Hannah Riley Bowels和Linda Babcock的研究顯示:打出悲情牌拒絕人,比起傳統方式更能令請求者接受,並依然保有願意幫忙的印象。以下是教授Adam Grant曾用過的答覆:

當對方請求給予學業指導時:「專業上,學生總是排在我的第一位。然而,我每年都會收超過300位學生,我真的沒有餘力再指導你了。」
當對方邀請他演講時:「每個禮拜都有超過幾十個演講的邀約,我的妻子和我訂立了演講的最多次數,而我的額度已經用完了。」
希望他能介紹某人時:「如果我一直請他幫忙的話,我將變成一個自私的『索取者』。」或是:「我和那人沒有熟到可請他來幫忙。」

若不幸地,即使你已使盡渾身法術,某位請求者仍對你窮追不捨的話,你只好當這是個難得的練習如何「說不」的方法了。

延伸閱讀:

20至30歲後生仔 10件一定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