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利因素盡反映 亞馬遜重返增長軌道

不利因素盡反映 亞馬遜重返增長軌道

投資

廣告

美國科網巨企裁員潮愈演愈激,繼Twitter、Facebook母公司Meta Platforms(美股代號:FB)及雲端軟件服務商Salesforce(美股代號:CRM)大幅裁員,據報谷歌(Google)母公司Alphabet(美股代號:GOOGL)今年亦大有機會加入裁員大軍。暫時來說,亞馬遜(Amazon,美股代號:AMZN)最重手,大削18,000個職位,冠絕科網界。亞馬遜修身後,市場最關注是業績能否重拾正軌,帶領股價擺脫頹勢。

踏入2023年,亞馬遜隨即宣布裁員計劃,規模亦令市場震驚,將全球裁減職位達18,000個,是公司歷來最大型裁員行動,佔30萬名企業員工(corporate workforce)比重約6%;而市場原先預計裁員人數僅10,000人。

裁員名單將於1月18日後陸續曝光,主要集中電子商務及PXT部門(人員體驗和技術解決方案)。

事實上,公司早在2022年聖誕節前已動手,當時受影響的主要是Alexa語音助手及Kindle電子書部門。

通脹攀升,令經營成本上漲,當然是拖低業績表現的主因。但亞馬遜自身亦犯著其他科網巨擘的錯誤,便是在疫情期間過度擴張。

Meta醉心於元宇宙,令投資與回報不成正比,2022年底痛定思痛,大削11,000名員工,佔總數達13%。亞馬遜近年為應付疫情期間網購需求大增,高薪挖角搶人才,是導致業績受壓的另一主因。

今次管理層的裁員公開信,字裏行間表明未來要重新聚焦兩大核心原則,創造和簡化,以達致創新的目標,簡單直接便是要積極瘦身以降低營運成本,令成本結構得到改善。

不利因素盡反映 亞馬遜重返增長軌道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雲端業務獨力撐起

回顧第三季業績,截至2022年9月底止第三季淨銷售1,271.01億美元,按年上升14.6%,略低過市場預期;撇除50億美元不利匯率影響,增幅為19%。

按業務部門劃分,北美部門淨銷售788.43億美元,增加20.2%。國際部門淨銷售減少4.8%,至277.2億美元;扣除匯率因素則上升12%。

經營溢利25.25億美元,減少47.9%;經營溢利率大幅收窄2.4個百分點,至2%(見圖表一)。

當中北美部門由盈轉虧,錄經營虧損4.12億美元,對上年同期有經營溢利8.8億美元;國際部門經營虧損則由9.11億美元擴大至24.66億美元; AWS部門業獨力撐起業績,有經營溢利54.03億美元,增加10.6%。

不利因素盡反映 亞馬遜重返增長軌道
(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室)

旺季展望趨保守

受惠所持電動車Rivian股權錄得賬面收益,第三季純利僅下跌8.9%,至28.72億美元;相當於每股攤薄盈利28美仙,跌幅9.6%,好過市場預期。

而過去12個月營運現金流則減少27.4%,至396.65億美元;同期自由現金流錄得淨流出196.86億美元,對上年同期有淨流入25.52億美元。

管理層展望,第四季淨銷售介乎1,400億至1,480億美元,相當於按年增長2%至8%。預測經營溢利最多有40億美元。

鑒於市場對網上零售及雲端服務業需求增長放緩,Evercore ISI調低了亞馬遜今、明兩年收入預測分別4%及5%;同期經營溢利預測亦分別調低9%及8%。

不過,過去一年股價已累跌逾47%,對長線投資者而言,亞馬遜極具吸引力;維持「跑贏大市」評級,目標價150美元。

美銀認為,亞馬遜大裁員算不上正面訊息,市場於去年11月時預期裁員10,000人,結果大幅高出八成,某程度顯示出去年感恩節及聖誕節零售旺檔,銷情可能趨向審慎。

不過,管理層重新將焦點放在控制成本及純利增長,絕對有助改善投資情緒。

該行維持給予「買入」評級,目標價137美元(見圖表二)。

不利因素盡反映 亞馬遜重返增長軌道
(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室)

同樣給予「買入」評級的瑞銀,經重新審視其雲端業務後,將相關業務增長預測調低,預計去年第四季、以及2023及24年增幅分別21%、18.4%及19.3%;同時將亞馬遜雲端業務的企業價值倍數估值,由10倍降至7倍;相應地目標價由165美元降至125美元。

至於首次覆蓋亞馬遜的大行New Street Research,給予目標價130美元,並認為是美國科網板塊中首選。

該行相信,較高毛利的雲端及廣告業務,正持續改善收入組合,並且看好公司經近年積極投資,為未來在電子商務市場取得更多分額打好基礎。

延伸閱讀:農曆新年18區業主「意頭價」賣樓過肥年:太古城「1418」個價好靚!好靚!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