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寵物經濟 有甚麽需要改變
《食物業規例》中禁止寵物進入餐廳的規定已沿用超過30年,當時社會環境與今天截然不同。
如今,香港的出生率持續下降,從1994年的71,646名嬰兒,減至2024年的36,700名,而寵物數量卻顯著增加。儘管缺乏官方統計,業內估計香港現有數十萬隻貓狗寵物。
在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化的背景下,寵物不僅是伴侶,更成為家庭的一員。
港寵物友善空間有限
這一「寵物人性化」的趨勢催生了一個蓬勃發展的行業,涵蓋高端寵物食品、先進的獸醫護理、美容、保險,甚至寵物科技。
隨著寵物逐漸融入日常生活,包括公共交通和休閒空間,相關市場得以迅速增長。
而在香港,愈來愈多寵物主人以「毛孩父母」自居,彰顯寵物在人際關係中的特殊地位。
其次,香港的寵物經濟仍是一個尚未完全開發的市場。能夠飼養狗隻的家庭,通常屬於較富裕的消費群體,他們在週末或家庭慶祝活動中,願意為了與寵物共享更多「打卡」時光而花費。
然而,香港目前為這些主人提供的寵物友善空間卻極為有限;相比之下,新加坡擁有更大且更多的無繩寵物公園,並於今年起允許狗狗進入餐廳的室外區域。
而香港的寵物主人則面對以下挑戰:綠地不足、牽繩規定嚴格,以及寵物友善商場和餐廳的數量少且分布不均。
這些限制,使得許多寵物主人難以與心愛的毛孩共享高質量的生活體驗。
在當前經濟轉型的背景下,此政策改變正好為寵物經濟帶來契機,尤其當不少本地消費者選擇「北上消費」時,這一舉措有助於喚起社會對寵物相關需求的重視。
這個龐大的消費群體有著極高的消費潛力,但由於基礎設施不足,他們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導致這一市場未能充分發展。
然而,儘管《施政報告》中這一舉措令人鼓舞,但它更像是對社會趨勢的被動回應,而非前瞻性的策略;更像是一項讓步,而非全面的規劃。
如果想充分挖掘養寵人群的經濟潛力,就必須從零散的政策邁向全面的、跨部門的政策議程,以釋放這一龐大的消費市場。
寵物經濟料達62億元
根據業內人士估計,香港的寵物經濟預計今年將達到62億元,主要由兩大群體推動:面對經濟和社會壓力的「90後」年輕人,以及尋求陪伴的長者。
相比之下,日本寵物行業估值達19,000億日圓(約990億港元);新加坡的寵物經濟規模則達28億美元(約220億港元)。
儘管香港與新加坡和日本的社會結構發展方向類似,其寵物服務的基礎設施和政策支持卻明顯不足。
從高質量的寵物公園到多元化的寵物友善服務,香港的生態系統仍有很大提升空間,這也正是釋放市場潛力的關鍵。
今天的香港還遠不足以被稱為一個真正的寵物友善城市。寵物主人僅僅想帶寵物外出用餐,就需要面對諸多障礙。
他們首先需要找到有牌照的寵物友好餐廳。如果沒車,他們只能選擇昂貴的Uber Pet服務,因為大部分公共交通工具(如巴士、小巴和港鐵)並不允許攜帶寵物。
雖然香港也有一些寵物友好商場,例如K11 MUSEA、山頂廣場及南豐紗廠,但數量有限,且對居住於新界的寵物主人來說並不方便。
此外,即使到了這些地點,寵物主人還要應對商場的各種規定,例如強制使用寵物推車,以及餐廳的特定規則,如用餐時間和座位限制。
其中,交通問題尤為明顯,極待優化。許多歐洲城市允許狗隻自由乘坐地鐵;而台北則在特定地鐵線的非高峰時段,允許攜帶寵物搭車。
這樣的模式可以成為港鐵的參考,從如今的輕鐵試點開始,逐步放寬寵物友好政策,為寵物主人提供更便利的出行選擇。
然而,雖然許多人期待政策改變,但也有一些人或因某些情況持保留態度。例如寵物毛髮可能引發過敏反應,對於那些有寵物過敏症的家庭來說,這樣的政策可能帶來額外健康風險。
對於餐廳經營者而言,他們需要仔細考慮成為寵物友善餐廳是否對未來的生意有利。
例如一些在高峰時段經常排隊、甚至需要「搭枱」的茶餐廳,生意已經非常興旺,對此類餐廳而言,吸引寵物主人或許並非必要,且擁擠的環境,也不利寵物主人與其他顧客的舒適體驗。
相反,一些擁有較大空間或室外座位的餐廳,因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大,能提供分區的可能性,或許更適合推行寵物友善政策。
商場營運商須制定安全措施
對商場營運商而言,他們則需要深思,如何協助租戶最大化滿足這類新客群的需求。
例如增加專屬的寵物休息區,同時制定措施應對一些不負責任的狗主人或其僱傭,確保其他顧客的安全與舒適。
面對62億元的本地市場需求,以及全球寵物經濟迅速發展的趨勢,香港不能再忽視這一潛在商機。
要充分發揮寵物經濟的效益,需要通過建設更包容的城市環境,推動本地消費,並鼓勵業主和餐飲營運商投資於寵物友善設施。
然而,政策改變應超越修訂《食物業規例》,以全面解決寵物主人的需求,從交通到公共空間,制定長遠的跨部門政策。
擁抱寵物經濟,不僅是順應全球趨勢,更是香港實現經濟多元化和提升生活質素的關鍵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