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香港企業轉型 香港電訊打造智慧生態新標竿|封面故事
「AI不是新鮮事,但新一代生成式AI的出現,令它變得前所未有地貼地。」HKT商業客戶業務董事總經理吳家隆(Steve Ng)受訪時稱。他認為,真正的轉變來自於AI變得容易使用、理解、實用,「而企業開始將它視為日常營運的一部分」。
AI推進業務
香港電訊每年舉辦的「Tech Week」,逐漸成為本地企業探索AI的關鍵場域。今年以「AI + Your Business」為主題,重點展示三大應用主軸:自動化(Automate)、效能提升(Elevate)與業務差異化(Differentiate),並聚焦如何將AI從技術轉化為業務推進力。
「生成式AI最強的地方之一,是能夠捕捉語境與情緒,做到比人更快的判斷。」吳家隆指出。在很多企業眼中,AI仍是昂貴或遙不可及的選項。但實際上,它早已滲透在每一項日常工作中。
以財務部門為例,傳統處理一張採購發票,需三個部門合作完成核對、付款與現金流預測,而今透過HKT所推動的「Agentic AI」,這些工作已由三個智能代理協同完成,效率提升逾倍。
Private AI崛起
企業對AI的興趣愈來愈高,但數據私隱的憂慮始終未解。為此,HKT積極推動「私有AI」(Private AI)模式,讓企業能在內部部署大型語言模型(如Llama 4、DeepSeek V3),毋須將資料傳送至外部雲端,即可安全地進行AI運算與查詢。
醫療、金融、政府機構等行業尤為受惠於此模式。吳家隆分享,透過這樣的本地部署方案,他們不但加快了報表分析與病歷查詢速度,更將資料外洩風險降至最低,同時兼備高安全性與高效率。
在「Tech Week」現場,HKT展示以M3 Ultra Mac Studio本地部署Private AI系統,僅在企業內部運行,保障醫療、金融及政府機構等敏感行業的資料私隱安全。
現場示範了利用Mac Studio輕鬆查詢Excel/SQL報表,運行暢順,有助不同行業的企業提升生產力。
重塑醫療體驗
醫療行業的高風險、高專業門檻與大量文書工作,使其成為AI技術應用的理想場景之一。HKT展示了AI在醫療場景的多重潛能,包括臨床支援、病患互動、後勤流程及資源調配等面向。
在「Tech Week」中,HKT展示以Apple Vision Pro結合XR與3D重建技術,讓醫生能在術前模擬手術流程,更精準地掌握病灶與操作細節;同時,透過AI生成病情說明場景,亦可讓病患更易理解診療決策。
吳家隆指出,AI不僅改善醫療訓練與溝通,更能優化醫院營運效率。例如:以AI代理分析財務流與庫存資料,提前預測物資需求;或透過智能機械人於醫院內配送衣物、藥品,降低人手依賴與風險。
他補充道,這類自動化應用「可以日日做、可以做得密一點、更加準確」,而XR結合AI在醫療教學與病患溝通上的突破,亦將「令到醫療做得更加暢順」,是未來值得發展的方向。
從地面到天空
AI的威力不止於軟件應用,當與感測、影像、網絡等硬體系統融合時,更能重塑城市與產業的運作方式。HKT近年積極推動「從感知到決策」的全鏈式AI應用,將AI與無人機、感應器、5G、低軌衛星等技術結合,構建智慧城市新骨幹。
在建築與基建場景,HKT開發出整合AI視覺與3D重建的無人機巡檢系統。以往進行斜坡或建築物檢查,需動員工程人員攀爬高位、逐層拍照、手動記錄,耗時達一個月;如今透過AI與自動化飛行器,能在一天內完成同等範圍檢測,同時生成高精度三維模型報告。
在物業與園區管理方面,HKT亦推出「新生代整合營運中心」(IOC)平台,結合電腦視覺、環境感測與AI模型推理,全天候監察園區狀態,實現如無人機巡邏、自動調節燈光與冷氣、即時辨識人員與車輛進出等功能。
吳家隆指出,這類IOC平台不只適用於智慧校園、工業區或商場,也為企業管理模式帶來結構性改變。
他稱:「我們看到好多客戶不再用十多人巡邏或者操作,轉為用一個人坐在營運中心就可以控制全場,亦可以減少錯漏。」
中小企一樣可用得其所
AI並非科技巨頭的專利,對中小企業而言,它同樣能帶來實際營運回報。HKT提供的Copilot應用,例如幫助客戶自動撰寫電郵草稿、校對語法、從PDF中快速擷取內容,正是許多中小企最實際的助力工具。
吳家隆指出,「我們觀察到,中小企對於AI的態度逐漸由觀望轉向主動,尤其是在文件處理、財務對帳、庫存管理等範疇,開始應用Agentic AI處理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不少人以為零售與餐飲等前線行業離AI很遠,但吳家隆指出,這些場景反而具備極高的應用潛力。「例如retail、F&B有一個很清楚的目標,我的員工應該怎樣做?怎樣有足夠貨物,在需要的時候可以給到客戶?」
HKT展示的應用場景包括:利用AI預測每日人流與銷售趨勢,以便提早與供應商溝通補貨事宜,甚至進一步由AI整合物流系統,主動安排送貨與上架流程。
「你可以想像,找Logistics送貨,還要安排時間上架,最後才可以滿足客戶需求,這些我們都可以自動化去做。」吳家隆說。
這類整合式AI流程,不僅提升效率,更減少依賴人手調度與臨場應變的壓力。他指,「過去這類型應用可能是運用數據去做,但未必很理想。現在有了AI與數據,我們可以幫企業做事做得更暢順,收入業務會做得更好。」
連通世界AI生態圈
HKT的AI策略並不拘泥本地開發,而是主張開放整合。吳家隆強調:「我們不會分國內或國外,只會選擇最好的技術與模型,再以我們的系統整合與本地部署能力,為客戶落地應用。」
HKT曾引入內地AI模型供應商的解決方案,如生成式語言模型與圖像分析系統,協助本地企業安全地部署。透過他們建構的AI Ecosystem,無論是來自矽谷、中國內地還是香港本地的技術,都有機會被轉化為真正的商業生產力。
建構AI超級算力
人工智能的落地應用離不開強大算力支援。面對企業對大型語言模型、邊緣運算及數據分析的龐大需求,HKT率先建構出亞洲首個傳輸速度達800Gbps的 AI 專用光纖網絡,AI Superhighway,將本地多個具備 GPU 能力的數據中心高速串連。
這項專網解決了企業「算力難求」的痛點,尤其對中小企或缺乏基建的機構而言,無需投資昂貴伺服器或GPU設備,即可透過虛擬GPU形式,獲取 AI 訓練與推理所需資源。
AI轉型關鍵變數
再好的技術也需要人來操作與推動。HKT早於2022年便開始在內部建立專屬的GPT平台與安全機制,讓員工能於日常工作中應用AI。前線員工可於安全的環境下試用AI工具,從客服、財務到IT支援,逐步培養AI的應用能力。
吳家隆指出,技術變革從來不只是程式和模型的問題,而是一場企業文化的轉型。「唔係所有工作都會被AI取代,但會變成新嘅職能。」他以「馬車同飛機」作比喻,指出每一次科技進步都會淘汰一部分工種,但也會創造全新的崗位,例如AI流程設計師、數據治理顧問、模型監管專員等。
對於許多企業對AI產生「用定唔用?」的焦慮,吳家隆認為,問題的重點不在於「應否使用AI」,而是在於「如何正確而有效地使用」。他表示:「AI未必總是最佳答案,但它能協助我們提出更合適的問題,從不同角度理解業務本質,而最終的判斷仍然需要由人作出。」
尤其在客戶服務場景,HKT有意保留「有溫度的接觸點」,不以AI全面取代人手,而是推動人機協作。他強調:「人工智能至今仍需要人類判斷。一些涉及高度情感價值的互動場景,仍有賴人手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