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哥 李嘉誠 資料圖片

誠哥的「佛系」管治

商業

廣告

最近筆者有幸成為有緣人,收到一本由慈山寺限量出版的書籍《光中回首》,細讀之間,感覺它不單是一本佛教叢書,而更像是一本「管理學教材」。李嘉誠先生在書中談佛、談寺、談生命,字裡行間,折射出一種既有佛理、亦有治理智慧的思維。

花了一點時間消化,閱後第一個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供香與供水的取捨。傳統寺院多以焚香表達誠心,但李先生在慈山寺建設時卻堅持以「供水」取代「供香」,他語重心長地提醒:「現今社會講求環境保護,若大量燒香波及山林及動物,實為慢心之過」。這裡表面是宗教選擇,背後卻是對風險管理與社會責任的深層考量——懂得因時制宜,才能令制度持續。

第二個片段關於「功德箱」。慈山寺原本也設有供眾布施的功德箱,但李先生認為這會對參學者形成無形壓力,遂建議移除,改由基金會長期支持寺院營運。他更直言:「我設立基金會,看成是我的第三個兒子。」這句話,既是宗教的慈悲,也是資本的規劃。對照企業管理,這就像是一個長期基金,確保組織免於短期籌款壓力,而能專注使命。

既有原則也有彈性

第三是關於「行動力」。李先生曾在地藏殿前說:「地藏菩薩可以算是行動力十足的Action Hero。」佛理講願力,但沒有行動便是空;管理學也是如此。策略若不能落實,終究只是紙上談兵。李先生將佛理轉化為「願力+行動力」的管理哲學,這或許正是長和多年來,能在逆境中調整的原因。

佛理與管理原來不是兩條平行線。佛經常講「無常」,而管理者熟悉的字眼是「變動」與「風險」;佛教強調「自利利他」,而企業領導若能做到關心不同持份者利益,便能真正凝聚團隊。從慈山寺的制度設計到資源配置,無一不滲透着這種「佛系管治」的影子:既有原則,也有彈性;既有慈悲,也有制度。

有人說佛理由「悟」而起,管理重在「做」。書中的故事提醒我們:悟與做其實相通。一位義工每天舟車四小時到慈山寺服務,這是「做」;背後的信念,卻源於對佛法的「悟」。李先生:「時間是寶貴的禮物。」悟引導了做,而做也驗證了悟。延伸到管理層面,這種對時間的尊重,也是對人的尊重,才是組織最堅實的基石。

制度與慈悲可互為依靠

在今日的商業世界,AI、ESG、地緣政治不斷挑戰企業的韌性。對比李先生的「佛系管治」,我們或許可以找到一個新的答案:制度與慈悲並不衝突,反而可以互為依靠。慈悲是願景,制度是方法。

回望這本書,筆者感受到一種獨特的管理啟示:領導力不是擁有多少資源,而是如何將「願力」轉化為行動,如何在無常之中,為組織與社會留下穩定與溫度。

這樣看來,《光中回首》其實是一部誠哥版的管理學教科書。

撰文:Marcus Su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