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瑣事事事務所 資料圖片

水泥復刻消失香港 無瑣事事事務所懷舊經濟新商機

市場動態

廣告

經濟前景不明朗,顧客消費變得謹慎,令零售市道疲弱,不過特色產品及服務始終能夠吸引消費者。

無論本地人或遊客,都希望能夠找到特色的產品或服務,所以近年文創品牌興起,吸引更多人注意。
無瑣事事事務所今年獲得D2 Place主辦的「第六屆香港掂檔十大匠人大獎」獎項,水泥微型建築物細緻呈現香港建築物,尤其是經已被拆卸的建築,透過香港情懷,吸引不少「粉絲」追捧。

去年底開業的啟德崇光百貨,中午前人流較為疏落,顧客可以慢慢閒逛。
走到四樓,可以看見一個快閃店,展出大量水泥微型建築物,包括舊滙豐大廈、彩虹邨、山頂老襯亭等,讓人不禁駐足慢慢欣賞。

無瑣事事事務所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快閃店或有微利

今年是滙豐160週年紀念,如果有留意,相關的電視廣告宣傳片,呈現舊滙豐大廈的外貌及室內環境。
舊滙豐大廈建於1935年,直至1981年拆卸,改建為現時玻璃幕牆的新型大廈。
無瑣事事事務所首席玩樂專員岑嘉俊(Tom)說:「舊滙豐大廈是最熱賣的產品之一;另外還有彩虹邨、山頂老襯亭。」
近年香港經濟低迷,近期更加出現結業潮,經濟前景未明朗,消費變得審慎。
在這樣的情況下,無瑣事事事務所在啟德崇光開設為期一個月的快閃店,可能亦會受影響。
「開業一個星期以來,銷售情況比我們想像中好,如果能夠一直持續,相信會為我們帶來微利。」Tom說。

無瑣事事事務所的工作室位於石硤尾,顧客亦可以在此購買產品,但是該區並不是傳統的購物區,較難吸引人們專誠前往。
啟德崇光快閃店在零售區域,無論地理上或心理上,顧客較容易前往。
「很多『粉絲』專誠到啟德崇光找我們,逛街經過的顧客比較少。」
快閃店又與本地梅酒品牌天成梅酒推出聯乘活動,顧客可以品嚐本地釀製的梅酒,亦可以選購無瑣事事事務所的杯墊,由不同建築物組成,原來建築物的高度一致,可以放上杯子。
Tom及無瑣事事事務所高級隨意顧問李孝恩(Andrew)原本開設廣告公司,後來將公司股份出售予國際廣告集團,兩人繼續服務一段時間後,最終決定退下來,發揮創意,建立自己的品牌。

無瑣事事事務所成立於2021年,圍繞香港情懷,創造出令香港人感到共鳴的作品,包括玩漢字筆畫的套裝,以及其他趣味產品。

無瑣事事事務所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較多移居海外顧客

Andrew說:「香港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地方,很多特色建築最終都被無情地拆卸,令人感到可惜,我們希望能夠重新將這些建築物呈現在人們眼前。」
兩人是「80後」,Tom小時候,母親在中環工作,經常帶著他經過舊滙豐大廈,令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便開始透過創作重現回憶。
最初,他們嘗試使用不同的材料,重新塑造舊建築物的縮影,後來因為建築物本身是水泥建造,所以決定使用水泥,暫時在香港沒有同類的競爭者。
不少人喜歡微型模型,拼湊出不同的場景,例如茶餐廳、大排檔等,這些主要是塑膠模型,而且專注於室內環境,無瑣事事事務所的建築物模型注重外貌。

Tom說:「當然水泥也可以製作其他配件,包括道路、樓梯等,但是礙於比例問題,例如屋邨縮細很多,相配的樓梯可能細到沒有意思,所以我們暫時沒有考慮拼湊場景。」
水泥共有多種,他們不斷研發,結果找出一條配方,將德國及內地或台灣的水泥混合後,能夠做出最佳的效果,雖然水泥一向與人粗糙的感覺,其實也可以很細緻。
他們先搜集舊建築物的照片,在電腦進行運算,構建出3D模型,再用3D打印起模,使用矽膠模型,然後倒進水泥,做出不同的建築物。
Andrew說:「由前期資料蒐集,到完成模型,往往需要花費數個月至半年,所以我們平均約每個月推出一個新模型,至今合共推出近40個。」

水泥微型建築物的受歡迎程度與日俱增,兩人於去年底開始,將業務重心轉移至此。
Andrew說:「我們的顧客主要是熱愛香港的人,尤其是較為成熟的男性,除了購買與自己有關的水泥微型建築物模型,有些甚至像儲玩具一樣,密切留意我們的動向,務求儲齊一套。」
熱愛香港的人,除了本地人外,還有經已移居海外的人,近年不少屬於後者的顧客,購買自己熟悉的建築物,放在海外居所展示。
無瑣事事事務所曾經在不同地方寄賣水泥微型建築物,包括M+博物館、G.O.D.、藝術博物館、設計廊等,但是反應並不特別好。
他們將水泥微型建築物定名為「一城不變」,主要分為四個系列,包括舊中環、唐樓、屋村及地標,與實物的比例是1:500至1:1,500,較大型的建築物,例如屋邨,縮放比例會較高。

所有模型的底部尺寸是5×5cm、5×10cm,
或5×15cm;另外亦推出木盤,好讓「粉絲」將不同的建築物拼在一起展示。

無瑣事事事務所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為學校定製模型

「平日我們只能向上仰望建築物,水泥微型建築物讓我們從不同角度欣賞,包括由上俯瞰,甚至360度放在手上把玩,帶來不同的趣味。」Tom說。
水泥微型建築物模型的價格由逾100元至逾500元,除購買單件產品,更多顧客選擇購買一套,後者的平均消費超過1,000元。
Andrew說:「很多顧客都會問我們,有沒有做這個或那個,尤其與他有密切關係的建築。我們沒有特定的清單,或者時間表,主要視乎靈感,以及製作的難度。」
兩人一直希望創作九龍城寨的模型,但是該處由數百幢建築物組成,結構非常複雜,需要蒐集大量資料。

Andrew說:「我們很早便有這個構思,但是一直未能成事,真的希望今年內能夠完成。」
此外,兩人正計劃創作康樂大廈(現已改名為怡和大廈)、舊立法會等。
除兩名創辦人外,工作室聘請了兩名兼職員工,一起製作水泥微型建築物,現時每月產量約為400至500個。
Tom說:「我們希望能夠逐步地提升產量至600、800、1,000個,不過需要時間慢慢部署。」
自成立至今累計推出近40個模型,全部都有現貨,此外亦會接單生產其他建築物,至今接到三張來自中學訂單。其中聖若瑟書院先後多次翻單,由於校友反應熱烈,累計訂購400個模型。

無瑣事事事務所亦會接觸其他項目,最近與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合作,對方正在籌備一個展示香港的展覽,展出大量照片及視頻,希望在展覽當中加入當年建築物的模型,提升整個展覽的氛圍。
Tom說:「基本上我們的生意已達致收支平衡,如果接到較多學校或其他項目的訂單,便會有利潤,達到更加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高度全球化之下,世界不同城市都出現相同的問題,舊建築被陸續拆卸,所以無瑣事事事務所的生意模式,亦可以複製至不同地方。
「其他市場亦有機會,但是我們先集中發展香港,發展成知識產權(IP),站穩陣腳後,再從長計議。」Tom說。

無瑣事事事務所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回憶連繫親情

兩人在創作的過程中,經常遇上感人的故事,這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意外收穫。
曾經有一名顧客買入數座中環郵政總局模型,後來發現顧客的老爺,是這座建築物的建築師,現時經已退休,顧客希望將這座建築送給他及其他親友,作為紀念。
無瑣事事事務所的作品,基本上是水泥色調,兩人嘗試為其中一個瑞士樓模型上色,然後放上IG。
Tom說:「有人在IG留言,希望能夠購買彩色版的瑞士樓,但是我們沒有打算出售,結果對方寫了千字文告訴我們原因。」
原來他以前住在瑞士樓附近的街道,希望能夠買入這座建築物的模型,與家人分享兒時回憶,當中包括很多細節,例如每天例必經過的店舖,甚至有隻狗走出來吠他們,充滿人情味。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