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rit高姿態回歸銅鑼灣?「零售股王」風靡一時輸畀Zara、H&M 五年前撤出亞洲淪集體回憶:有無條件抗衡北上大潮?
Esprit一代港人時尚印記
Esprit自1968年於美國創立,80年代進入香港,並在1983年於銅鑼灣開設首間旗艦店。那時的Esprit不單是一個服裝品牌,更代表一種生活態度。其色彩鮮明、設計簡約的產品,配合當時大膽的廣告風格,迅速成為潮流標誌。許多港人仍記得,當年擁有一件Esprit外套,幾乎等於「走在時代尖端」。
1993年,Esprit在港交所上市,更一度躋身藍籌股行列。股價在2007年升至133元的高位,市值超過1700億元,被視為零售業「股王」。然而,隨後的故事卻急轉直下。

從藍籌股到全面撤退
2008年金融海嘯重創零售業,Esprit的銷售和股價神話瞬間瓦解。同時,快時尚品牌崛起,來自西班牙的Zara、瑞典的H&M,以及日本的Uniqlo、GU等,以「新款快、價錢平」的策略迅速瓜分市場。相比之下,Esprit顯得反應遲緩,產品線亦未能緊貼潮流。
更雪上加霜的是,當年主要大股東多次減持,套現逾200億元,被批評「落井下石」。此後,即使公司多次重組、換管理層,仍未能扭轉頹勢。2020年,Esprit終於決定撤出亞洲,關閉56間分店,包括香港。
沉寂數年後,近日Esprit突然在IG、Facebook及Threads開設名為「esprithongkong」的新帳號,並貼出一句「SEE YOU IN NOV」,立即引來網民熱議。有爆料指品牌確實已簽約租下銅鑼灣舖位,準備以全新姿態回歸。
對於不少香港人來說,這不單是一宗零售新聞,更勾起大量回憶。有網民留言:「細個覺得買佢啲毛巾都係有錢人先 afford 得起」、「依家周圍都U記,悶到嘔,Esprit返嚟可以有啲選擇」。亦有人回憶:「依家仲有件Esprit夾棉褸,著出街都有人讚靚」。
不過,回歸的Esprit面對的挑戰不容小覷。香港零售市道近年持續疲弱,加上內地網購平台壓境,本地消費者購物習慣大幅轉變。旅客消費力亦不如以往,品牌要在困境中突圍,談何容易。
市場觀察人士指出,近年有些「時代眼淚」品牌透過形象重塑及明星代言成功翻身,例如Giordano在韓國找來當紅韓星韓韶禧、邊佑錫代言後,再度受年輕人追捧。Esprit是否會走同樣路線,暫時仍屬未知數,但品牌若要吸引新一代消費者,勢必要在設計、推廣及社交媒體營銷上下大功夫。
Esprit在港曾經叱咤一時,如今重回發跡地,多少帶點「故地重遊」的味道。港人對品牌的情懷是真實存在的,但能否轉化為實際消費力,才是決定Esprit未來成敗的關鍵。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