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對撞 歐洲科學家

利用近光速對撞 歐洲科學家發表報告:成功將鉛變成黃金

投資

廣告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通過ALICE(A Large Ion Collider Experiment)實驗,於2025年5月7日證實鉛原子在近光速撞擊下短暫轉化為金原子,發表於《Physical Review C》期刊。這一突破暫時雖無法製造飾品用黃金,但標誌核物理學新進展。

實驗技術與過程

ALICE團隊利用「近撞」實驗,觀測鉛原子(208Pb,82質子)以99.999993%光速對撞時,強烈電磁場引發質子脫離。移除3個質子生成金原子核(197Au,79質子)。Run 2(2015-2018)共產生約860億個金原子核,Run 3產量增至每秒最多89,000個,總質量約29皮克(0.000000000029克),遠低於商業應用需求。
ALICE使用零度熱量探測器(ZDC)統計質子損失事件:
-失去0質子:鉛(Pb)。
-失去1質子:鉈(Tl,81質子)
-失去2質子:汞(Hg,80質子)。

-失去3質子:黃金(Au)

光速對撞 歐洲科學家 (圖片來源:CERN)
(圖片來源:CERN)

存在不到一微秒

因高動能撞擊管壁或攔截裝置分解,金原子存在不到一微秒(10^-6秒),但亦是科學家首次能系統化探測這種「現代煉金」的過程。ALICE發言人Marco Van Leeuwen稱,偵測器能同時處理極端碰撞(上千粒子)與微細轉變(數個粒子),是技術突破。實驗數據提升電磁解離模型準確性,並為未來環形對撞機(FCC)設計提供參考,模擬宇宙早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局限與分析

產量極低(29皮克黃金約值0.000002美元),需數萬億年運行才達1克,遠超LHC成本(建設47億美元,年運營超1億美元)。金原子壽命短暫,無法收集,實驗更具科學價值而非經濟效益。據報,第三次運行產生的黃金數量幾乎是第二次運行產生的黃金數量的兩倍,但總量仍然比製造一件珠寶所需的數量少數萬億倍。雖然中世紀煉金術士的夢想在技術上已經實現,但他們致富的希望卻再次破滅了。

核心資料表

項目 詳情
黃金產率 Run 3每秒89,000個原子核
總質量 29皮克(Run 2)
存在時間 不到1微秒
科學意義 驗證電磁解離,助FCC設計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C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