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全球化的世界:風險與機會並存
中國應對策略比美國更靈活
美國的關稅政策將為當地帶來供應面衝擊,對其他地區則造成需求面壓力,至於衝擊程度有多嚴重,就要視乎最終的談判結果。而幾乎可以確定的是,經濟增長將會低於年初預期。
雖然美國目前暫緩加徵關稅,但不代表風險已經解除。面對成本上升及利潤空間收窄,企業不得不縮減開支。而加徵進口商品關稅則會削弱消費者購買力,拖累美國這個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目前美國就業市場的表現仍然穩健,但最新數據已見轉弱跡象。一旦經濟活動遭受更大衝擊,裁員潮或將浮現。
聯儲局因而陷入兩難局面,一方面要控通脹,另一方面又需穩住經濟。幸好的是,即使特朗普施壓要求減息,目前聯儲局仍得以保持獨立性。而在今年下半年,我們相信美國推出的放寬監管及減稅等財政措施將有望提振美國經濟。
大國博奕另一端的中國,於下半年同樣面對經濟阻力,不過壓力相對美國輕微。中國的優勢在於其貿易戰線集中,只需處理與美方的摩擦。因此,中國可能會將部分貨品轉運至其他關稅較低的國家,以緩解部分稅戰的衝擊。另外,中國亦有望陸續推出更多財政政策提振經濟。
兩強角力 全球均受波及
即使美國在關稅問題稍作讓步,歐洲仍難獨善其身,原因是面對經濟放緩,中國將減少對歐洲商品的需求,而且中國貨品湧入亦將壓低歐元區物價,形成通縮壓力。歐洲本身與美國亦有貿易摩擦,加上來自中國的間接衝擊,預期下半年歐洲經濟會一同放緩。短期內歐洲通脹會繼續回落,而德國的財政刺激措施長遠雖可提振區內經濟,但見效需時。我們相信歐洲的工資增幅會放慢下來,為歐洲央行進一步減息創造條件。
中國的通縮壓力亦可能擴散至其他新興市場,因為中國把出口產品改為輸往區內其他國家,進一步壓低當地物價。同時,在全球需求疲弱、商品價格走低下,不少商品出口國也面臨經濟壓力。不過,美元走弱令部分國家免除對減息引發資本流出或通脹上升的憂慮。
投資啟示:保持靈活思維
總括而言,在下半年市場將會持續波動,政策走向亦不明朗。要在這個逐步「去全球化」的世界中站穩住腳,投資者需要的是更敏銳的觀察力、更開放的思維,以及靈活調整投資配置的能力。
普徠仕北亞區機構業務總監周捷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