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新高 5年來最重要議息會議本週來襲!大戶都恐慌:準備大手買幣 VS 狂儲現金

為何市場屢創新高 美元卻持續疲軟

投資

廣告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於4月發動關稅戰後,全球市場一度大幅下跌,投資者情緒低迷。然而最終在第二季度末,市場已經從谷底反彈超過23%,美股更屢創新高。

拉長時間軸,從長遠歷史角度來看,全球股市一直以來也展現出強大的韌性,歷經多次危機後仍持續上行。這種韌性源於根本性的力量。正如科學家所言,宇宙不斷擴張,人類社會與經濟系統也遵循擴張的規律。
說到自然法則,許多投資者認為,當市場創下新高時,物理定律也適用於金融市場。常見的說法是「漲得高,跌得快」。
當市場從低點迅速反彈或強勁上漲至歷史新高時,這種誤解常被重複。這種觀點源於將物理定律錯誤地應用於金融市場。「物極必反」的說法,在股市中並不一定成立。
以標準普爾500指數為例,歷史數據顯示,市場在創下新高後往往繼續上漲。這是因為市場反映的是企業、經濟與消費趨勢的長期增長。

人類大腦傾向於均值回歸,但市場由複利增長與創新驅動,市場總會在某個短期時點下跌,惟隨著實體經濟長期的增長和驅動,它不會長期低迷。
歷史證據再次表明,如果市場出現調整,正確的策略往往是「買入」,而不是「賣出」。
僅看過去15年,甚至包括2025年迄今為止,市場在年內的跌幅,從2017年的負2.6%到2020年疫情期間的驚人負33.8%不等。然而,市場不僅在2020年全年實現了16.4%的正回報,而且在這15年之間的年均回報超過15%。
即使在2025年短短半年間,市場也曾經歷了從最高到最低點達18.8%的跌幅,然而在第二季度已收復失地,標普500指數更進一步創下歷史新高,截至上週四(7月24日)年內回報逾8%。

弱美元非主導地位瓦解

既然創下歷史新高和短期市場下跌是常態,那麼我們現在該如何投資,以應對關稅戰、戰爭等極端地緣政治事件,以及美國滯脹風險上升、中國經濟復甦乏力等經濟問題?
關稅戰和地緣政治對某一類資產確實有深遠影響,那就是貨幣。美國的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政策,引發人們對其全球主導地位的長期擔憂。
此外,財政赤字不斷擴大,美國政府債務持續上升,引發了「債券警察」的警覺,導致長期國債收益率上升。因此,美元遭受重創,投資者紛紛尋求分散風險。
不過,美國在全球股市、金融市場和貿易中的主導地位意味著,美元全球主要貨幣的地位在短期內不太可能被取代。但我們應該警惕長期結構性問題所帶來的風險。

對於香港投資者而言,由於港元與美元間的聯繫匯率制度,本地投資者持有美元資產的匯率風險,並不來自港元本身,更多是未來有外幣計價的負債或支出時,美元相對其他貨幣可能出現貶值的風險。
因此建議投資者可審視當前及預期的財務負債安排,包括任何需要以外幣支付的子女教育費用,物業按揭還款等支出。然後配合相應的貨幣配置,提升財務規劃的穩定性與靈活性。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萬振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