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勝於時機——從百年數據看股市投資之道
在普徠仕早前舉行的座談會中,劍橋大學教授Elroy Dimson展示了他對環球金融市場過去125年的研究,發現自1900年至2024年,美國股票的實質(即扣除通脹後)年化回報率達6.6%,明顯優於美國以外市場的4.3%。相比之下,美國債券與短期票據表現則相對溫和,分別錄得1.6%與0.5%的回報。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雖然股票的波動性較高,但長期回報遠勝其他資產類別。
為何我們要追溯百多年的數據呢?因為若只以短期回報來看,可能會錯判未來走勢。例如在1980至2000年的二十年間,股票的實質年化回報率達10.5%,但隨後十年股市表現卻低於平均水平。債券市場同樣如此,在1950年持有長期債券的投資者令人同情,因為美國與歐洲債市在其後的30年只有負實質回報,情況要直到1981年才結束。
通脹影響力比想像中更大
研究亦揭示了通脹對投資回報的長期侵蝕效應:美國於1990至2024年間的平均通脹率為2.9%,英國則為3.5%。表面看兩者的差距僅為0.6個百分點,但在複息效應下,期間美國物價水平累升了37倍,英國更飆升了78倍,形成了驚人的落差。那麼股票能否有效對抗通脹呢?數據顯示,當通脹維持於4%以下時,股票仍能提供約6.3%的年化實質回報,而債券回報則趨近於零;惟當通脹升至7%或以上時,股票回報近乎歸零,債券更錄得平均負5%的實質回報。當然,歷史上的惡性通脹時期並不常見。
美國例外主義未可言終
儘管今年美國市場波動,但要說美國「例外主義」已告結束,似乎仍言之尚早,而且長期數據更反映了美國股市的領先地位難以動搖。自1900年至1999年,美國股票年化回報率高達7.0%,遠遠拋離全球其他市場的4.9%。而在過去25年間,美國股市仍錄得4.9%的回報,高於美國以外市場的2.0%。
誠然,目前美國股市的集中度已升至歷史高位,標普500指數中市值最大的十大企業,已佔整體指數35%,並貢獻了超過六成的整體回報,使投資者心存疑慮。然而研究亦指出,若投資者在過去的125年間錯過了回報最高的20個月份,其年化回報將由6%銳減至3.6%,可見我們與其捕捉市場時機,不如長期持有,以免錯失關鍵時刻。
正如已故投資大師、巴郡前副主席芒格(Charlie Munger)所言:「真正賺取大錢的,不是一直買賣,而是耐心持有。」歷史可鑑,這句話更顯得擲地有聲。
普徠仕北亞區機構業務總監周捷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