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傳說︳從要問父親借$4000翻身 到幫客賺580億一年 橋水對沖基金之王
他管理的資產一度超過1500億美元;他為客戶累積賺取的利潤,是驚人的580億美元;他寫的《原則》一書,被譽為投資界的聖經。但許多人不知道,這位今日在達沃斯論壇指點江山的金融教父,曾經因為一次自大的誤判,輸到公司破產,潦倒到要向自己的父親開口,借4000美元來維持家庭開支。

1982年的豪賭——一次幾乎致命的「成功預測」
故事要由1982年講起。當時的達利歐,已是華爾街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他創辦的橋水基金,憑藉對宏觀經濟的精準分析,備受客戶青睞。那一年,他做出了生涯中最重要,也是最錯誤的一次預測。
基於對全球債務問題的深入研究,達利歐堅信,一場堪比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即將來臨。當墨西哥在8月宣布債務違約時,整個市場陷入恐慌,而達利歐卻認為,這是印證他理論的確鑿證據。他變得極度自信,在電視訪問、報紙專欄,甚至美國國會聽證會上,高調宣告:「大蕭條就在眼前!」他旗下基金亦重倉做空市場,準備迎接這場他認為「必將到來」的危機。
達利歐的判斷錯得一敗塗地
然而,歷史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美國聯儲局主席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果斷出手,透過減息釋放流動性,成功穩住了市場。一場大蕭條不但沒有來臨,反而開啟了美股史上最波瀾壯闊的牛市。
達利歐的判斷,錯得一敗塗地。他的基金爆倉,客戶全部流失,公司瀕臨破產。在解僱掉所有員工後,橋水基金只剩下他一個人。最潦倒的時候,他戶口空空如也,不得不放下驕傲,向做爵士樂手的父親借了4000美元,以支付家庭的日常開支。
這次失敗,對他的打擊是毀滅性的。他後來回憶道:「這是我人生中最痛苦,也是最寶貴的經歷。我意識到,即使我百分百肯定自己是對的,我仍然有可能是錯的。」
《原則》的誕生——在痛苦與反思中進化
從雲端跌落地獄,達利歐沒有選擇逃避,而是開始瘋狂地反思:自己錯在哪裡?
他得出的結論是:問題不在於分析能力,而在於「自大」與「思維盲點」。他太過相信自己的判斷,而沒有為「如果我錯了」這種可能性,做好任何準備。
於是,他開始建立一套系統,去對抗人性的弱點。他將每一次交易、每一次判斷、每一次犯錯的經驗,都詳細記錄下來,並將其提煉成可以重複驗證的「原則」(Principles)。這些原則,就是日後那本巨著的雛形。
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原則,就是**「極度開放的頭腦」(Radical Open-Mindedness)**。他強迫自己去尋找市場上最聰明、但觀點與自己完全相反的人,去理解他們的邏輯,以此來壓力測試自己的觀點。他將這個過程,形容為一場「有智慧的辯論」。
「全天候策略」——鑄造一部永不熄火的機器
這次慘痛的失敗,也讓達利歐意識到,傳統的資產配置方法,根本無法抵禦突如其來的市場風暴。他問自己一個問題:有沒有一種投資組合,無論未來是經濟增長、衰退、通脹還是通縮,都能夠表現良好?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後來震驚華爾街的**「全天候策略」(All Weather Strategy)**。
這個策略的核心,並非去「預測」未來,而是去「平衡」風險。達利歐將經濟環境劃分為四種象限,並在每個象限中配置能夠表現最好的資產(如股票、國債、通脹掛鈎債券、商品等),透過精密的風險平價(Risk Parity)計算,確保整個投資組合,在任何一種經濟氣候下,都不會遭受毀滅性打擊。「全天候策略」的誕生,標誌著橋水基金的真正重生。它不再依賴於某個天才的單次預測,而是建立在一個 robust(穩健)的系統之上。這部機器,最終將橋水推上了全球最大對沖基金的王座。
你為自己的「睇錯市」買了保險嗎?
Ray Dalio的故事,是「華爾街傳說」中最深刻的一章。它告訴我們,最頂級的投資智慧,往往不是源於一次天才的預測,而是源於一次痛苦的反思。他用一次破產的代價,換來了對市場最核心的敬畏之心。
對於身處香港的投資者而言,達利歐的經歷尤具警示意義。香港作為一個極度開放的國際金融中心,股市波動性極大,容易受到環球政經局勢的影響。「All in」單一資產或單一市場的風險極高。
達利歐給我們的啟示是:你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去預測市場下一步會點行,而是去構建一個當你「睇錯市」時,仍然能夠生存下去的投資組合。
問問自己:你的投資組合,有為突如其來的加息、地緣政治衝突、甚至是另一場金融危機,買好「保險」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比下一個牛市在哪裡,重要得多。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