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傳說︳數學佬Jim Simons 破完冷戰密碼再破金融密碼 回顧「100蚊變3億神話」
它的掌舵人,就是吉姆·西蒙斯(Jim Simons)——一個從未真正屬於華爾街,卻徹底征服了華爾街的男人。他的人生,是一場從破解國家機密到破解市場規律的傳奇旅程。作家Gregory Zuckerman更以《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為他作傳。今天,我們就來深入這位量化之父的內心,探尋他如何將看似隨機的市場,變成了可以計算的科學。

密碼破譯者——在國家機密中尋找規律
西蒙斯的故事,起點並非交易所,而是冷戰時期的國防前線。
1968年,年僅30歲的西蒙斯,憑藉其卓越的數學天賦,被招募進美國國防分析研究所(IDA)。這是一個為國家安全局(NSA)服務的頂級智庫,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從蘇聯的加密電報中,破譯出隱藏的軍事情報。
這段經歷,無形中塑造了他日後整個投資哲學的雛形。在IDA,西蒙斯學會了如何在海量的、看似混亂的「噪音(Noise)」數據中,敏銳地捕捉到那個一閃即逝、卻至關重要的「訊號(Signal)」。他意識到,任何看似隨機的系統背後,只要數據量足夠大,總會存在某種非隨機的、可被利用的規律。
從象牙塔到交易所——一位數學教授的跨界博弈
離開國防領域後,西蒙斯重返學術界,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擔任數學系主任,並在幾何學領域做出了世界級的貢獻。但在象牙塔的巔峰,他卻感到一絲厭倦。學術界的理論固然優美,卻無法在現實世界中得到即時的驗證。
1978年,40歲的西蒙斯做出了讓所有同事都大跌眼鏡的決定:他要離開終身教職,下海開一家投資公司。他對朋友說,他想看看自己的數學模型,是否能應用於金融這個「巨大的、充滿數據的賭場」。
他創立的公司最初名為「Monemetrics」,宗旨在於用數學模型來交易貨幣。早期的嘗試並非一帆風順,他曾像傳統交易員一樣,試圖結合基本面分析來做決策,結果卻是虧損和挫敗。這次失敗讓他徹底醒悟:人性的判斷和情感的波動,是他模型中最大的污染源。他必須建立一個100%由數據和模型驅動的系統。
鑄造「黑盒子」——文藝復興科技的誕生
1982年,西蒙斯將公司重組,正式命名為「文藝復興科技」(Renaissance Technologies)。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深意——它預示著一場金融界的「文藝復興」,一場由科學家主導、取代傳統交易員的革命。
公司的招聘原則極為嚴苛且獨特:他們幾乎從不招募華爾街的金融專才,因為西蒙斯認為這些人已經被傳統的投資教條「污染」了。他的團隊由一群來自不同科學領域的「怪才」組成:有來自IBM的語音識別專家,有破解了線性規劃的數學家,也有善於處理天文數據的物理學家。
他們在長島的辦公室裡,建立了一個後來被稱為「黑盒子」的交易系統。這個系統的核心,是持續不斷地收集和清洗海量數據,然後利用極其複雜的演算法,尋找資產價格之間微弱的、短期的相關性,並進行高頻交易。他們從不持倉超過一天,也從不試圖預測市場的長期走勢。他們只相信一件事:歷史數據中隐藏着會重複出現的規律。
史上最強印鈔機——大獎章基金的奇蹟
文藝復興科技最核心、也最神秘的產品,就是只對內部員工開放的「大獎章基金」(Medallion Fund)。它的業績,只能用「奇蹟」來形容。
自1988年成立以來,大獎章基金取得了人類投資史上前所未有的驚人回報。在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裡,它實現了扣除高昂費用前平均年化66%,扣除後「平均年化39%」的回報率。這個數字,不僅遠遠拋離了市場指數,也讓巴菲特、索羅斯等所有投資大師的同期表現相形見絀。
這個基金的成功,印證了西蒙斯理論的絕對正確性:在一個有效的系統裡,成千上萬次微小但高勝率的交易,足以累積成任何人都無法想像的財富。
「100蚊變3億」就是「複利效應(Compounding Effect)」
「100蚊變3億」,這句話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背後的數學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常說的「複利效應(Compounding Effect)」。
這筆帳是這樣算的
Jim Simons的Medallion基金之所以是神話,不是因為它一年賺了幾百倍,而是因為它能連續數十年穩定地創造出驚人的年化報酬率。
我們把這筆帳拆開來看,就明白了:
假設你有一筆初始資金 $100,投入到年化報酬率高達 66.1% 的Medallion基金中。以下為Medallion基金以66.1%年化回報率複利增長下,關鍵年度的本金增長表格一覽:
年份 | 累積金額 (美元) |
---|---|
1 | $166.1 |
2 | $275.9 |
5 | $1,326 |
10 | $17,585 |
15 | $230,000 |
20 | $3,000,000 |
30 | $360,000,000 |
看到了嗎?這就是複利的驚人魔力。每一年都把獲利重新投入,讓錢再生錢,而且是以幾何級數增長。
Medallion基金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能長期保持這個超高的年化報酬率,這是任何人類憑直覺和經驗都難以做到的。它證明了,只要能持續、穩定地獲得超額收益,即使起點很低,最終也能累積成一個無法想像的巨大財富。
所以,「100蚊變3億」不是一句空泛的口號,而是Jim Simons的演算法加上複利,共同創造的真實金融奇蹟。

破解市場的人,與他留下的終極問題
其後年過八旬的西蒙斯退居幕後,將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慈善和基礎科學研究中。但他和他所開創的量化交易,已經永久地改變了金融市場的面貌。2004年於紐約逝世,享年86歲,彭博的億萬富豪排行榜指,西蒙斯生前坐擁318億美元身家,是全球第49位最有錢的人。
Jim Simons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數學家成為億萬富翁的傳奇。他更像一個求道者,用一生證明了一個看似瘋狂的觀點:市場的本質可能並非經濟學或心理學,而是一門可以被觀測、被建模、被計算的複雜物理學。
他破解了市場的密碼,但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更深遠的問題:當越來越多的決策交給沒有偏見、沒有恐懼、只有絕對理性的演算法時,人類智慧在未來的市場中,又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