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月內最高飆近50%,消費、科技股早已悄然啟動!本輪行情還能持續多久?
本輪行情還能持續多久?看看華爾街最新解讀本輪中概股大漲,其實背後有一些列催化劑的助攻。海外方面,美聯儲大幅降息,對股票等風險資產短期走勢構成了顯著提振,中概指數在9月18日議息會議後即上漲了4%;而昨日,國內政策利好多箭齊發,降準降息不僅將推動國內經濟發展,也有望為股市注入增量資金,使得中概指數一夜飆漲9%。除此之外,人民幣升值、以及中國資產長期被低估,都可能成為海外資金加碼湧入中概股的重要推手。市場普遍認為,人民幣匯率的回升將進一步提升中國資產的吸引力,吸引更多全球資金湧入。另外,中國股市長期處於估值低位,隨着國內公司業績逐漸好轉,優質龍頭中概可能迎來價值重估。據開源證券研究統計,目前一些電商龍頭企業的估值僅為8倍左右,不到9倍。而一些綜合性互聯網公司或科技類中概股的估值達到15倍。與海外市場,如英偉達等M7公司的估值相比,這些中概股的PE確實較低。如果未來美國降息,長期資金會重新配置資產。與此同時,儘管有利因素正在聚集,外資仍顯著低配中國資產。有業內人士向國內媒體表示,對衝基金對中國股市的配置倉位僅為6.8%,創五年低位,比今年2月還要低,比今年4月~5月時的高點低約1%,還有很大增持空間。但隨着近期政策暖風頻出,華爾街投行也對此紛紛表態,積極看好中國資本市場和中概股。美銀指出,昨日推出的一系列措施將立即為市場提供流動性;而且如果市場表現良好、持續時間足夠長,還會進一步促進個人投資者和海外投資者的迴歸,有助於穩定市場。摩根大通分析師最新解讀認為,央行週二推出的一攬子刺激措施,是2015年以來最全面的寬鬆政策。目前,香港市場的賣空比例(佔成交額的百分比)從上週的 15-22%降至週二的13.6%,低於2016年以來的平均水平,表明大量空頭頭寸已被回補。另外,該行從投資者反饋來看,由於近四年間走勢低迷,很多全球投資者減持了中國資產,但他們有願意在刺激性政策出臺時機重返。總體而言,當前政策推動市場反彈明顯,但後市還需要進一步的財政刺激和結構性政策的進一步配合。中概行情一觸即發,可以如何部署?昨日港股及中概股集體飆漲,有媒體指出,海外對衝基金的資金可能是外資流入的主力軍,從漲幅榜來看,資金的行業偏好較為明顯,包括——消費、高股息、互聯網。小摩表示,建議關注房地產、可選消費和材料板塊,尤其是那些因降低首付和按揭利率而受益的公司,如 貝殼(BEKE.US) 和 京東(JD.US) 。另外,教育板塊中的龍頭企業,如 好未來(TAL.US) ,其在行業整合後市場地位或能更為穩固。天風證券表示,全球市場比較下中國資產當前仍具性價比,在預期逐漸修復、期待後續基本面逐漸改善的基礎上,當前港股中概仍具估值吸引力,風險回報比高。機構在中概股方面,給出的關注方向和標的建議是:一是互聯網平臺,包括 阿里巴巴(BABA.US) 、 嗶哩嗶哩(BILI.US) 、 拼多多(PDD.US) 等;二是造車新勢力,包括 理想汽車(LI.US) 、 小鵬汽車(XPEV.US) 等;三是新消費,包括 泡泡瑪特(09992.HK) 、 名創優品(MNSO.US) 、 瑞幸咖啡(LKNCY.US) 等;四是OTA&出行, 如攜程網(TCOM.US) ,以及有望受益於政策的困境反轉股 新東方(EDU.US) 等。放量上升的中國大盤ETF,一夜爆火!近期,美股市場上的中概ETF及相關期權也獲得了極高關注。隔夜, 中國大盤股ETF-iShares(FXI.US) 放量爆升近10%,成交額超50億美元,為前一日的3倍之多,位列整個美股市場第十名。另外,三倍做多中國大盤 3倍做多富時中國ETF-Direxion(YINN.US) 漲幅接近30%,單日收益率冠絕整個美股ETF市場;兩倍做多中國互聯網股的 2倍做多滬深中國互聯網股票ETF-Direxion(CWEB.US) 亦漲超兩成。期權市場也非常火熱。 中國大盤股ETF-iShares(FXI.US) 本週五到期的多張call單均爆賺幾十倍,權利金最高升75倍。
據富途此前報道,在這輪中概行情爆發之前,就有“聰明錢”悄悄蟄伏,買入了大量該ETF的看漲期權。週一約3萬份FXI看漲期權合約易手,允許持有者以每股29.50美元的價格在10月18日之前購買300萬股。當天看漲期權交易量達到7月以來的最高水平,是看跌期權交易量的3.5倍。個股報價頁> 期權> 期權異動> 篩選> 自定義篩選條件,即可獲取目標期權異動信息!
編輯/new風險提示:上文所示之作者或者嘉賓的觀點,都有其特定立場,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富途將竭力但卻不能保證以上內容之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