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前瞻 | 中概股財報季打響!騰訊京東本週率先放榜會交出怎樣“答卷”?
市場預計中國互聯網巨頭二季度財報表現將走向分化,AI和外賣業務仍是市場關注焦點。分公司看,騰訊、小米業績將保持穩健盈利增長,而因外賣競爭將導致京東、 美團等利潤下滑。
根據市場預期,富途資訊整理了部分熱門中概科網股的業績預測,供投資者參考:
其中,騰訊、京東將率先放榜,分別於8月13日、14日依次發佈最新季度業績。
目前市場普遍預測, 騰訊控股(00700.HK) Q2預期營收為1790.23億元,同比增長11.11%;預期每股收益5.46元,同比增加9.35%。
高盛預計騰訊將交出穩健成績單,二季度收入增長11%,調整後EBIT增長15%。其遊戲業務表現突出,《三角洲行動》日活躍用户已超過2000萬,超越《和平精英》成為騰訊第二大國內遊戲。《無畏契約》手遊版將於8月19日上線,預計年化收入70億元人民幣。
里昂發表報告,預計騰訊控股在2025年第二季度將延續穩健的遊戲和廣告增長勢頭,總收入及調整後EBIT分別按年增長10.1%和10.2%,達到1773億元和644億元。里昂認為,騰訊廣告收入可能受惠於廣告技術升級、視頻號、小程序和搜尋業務的推動而增長,雲業務收入則因人工智能(AI)需求強勁而有望恢復雙位數增長。
京東(JD.US) / 京東集團-SW(09618.HK) Q2預期營收為3354.57億元,同比增長15.12%;預期每股收益3.48元,同比下滑57.51%。
野村此前研報稱,京東對外賣業務的投資或將拖累第二季度業績。京東的新食品外賣業務錄得超過人民幣100億元的季度虧損,導致合併淨利潤同比下降60%。分析師表示,即使京東能夠縮小每單的虧損,該業務在第三季度也可能錄得類似的虧損。
高盛預計京東收入增長16%,顯著跑贏零售行業整體表現,但調整後EBIT預計下滑70%。京東零售業務利潤增長15%,但新業務虧損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此外,高盛預計 阿里巴巴-W(09988.HK) / 阿里巴巴(BABA.US) 最新季度收入僅增長3%(因剝離大潤發和銀泰),調整後EBITA下滑16%。不過,客户管理收入預計保持11%的健康增長,雲業務利潤率有望環比改善至9%。
高盛預計 美團-W(03690.HK) 二季度收入增長16%,但調整後EBIT預計大跌58%。儘管核心本地生活商務收入保持13%增長,但外賣競爭加劇導致利潤大幅下滑。
拼多多(PDD.US) 面臨獨特挑戰,高盛預計其二季度收入增長11%,但調整後EBIT下滑38%。其美國全託管業務在5-6月暫停,7月後逐步恢復,對業績造成了一定影響。
AI和外賣業務為市場關注焦點對投資者而言,本次中概科網股財報季關鍵看點集中在三大主線:AI雲服務的收入增長加速、外賣競爭導致的顯著利潤下滑,以及各企業對“反內卷”政策的迴應。
高盛在近日的報告中表示,預計中國互聯網巨頭二季度財報將呈現分化格局,受電商和本地服務平台拖累,整體利潤將出現2022年二季度以來首次同比下滑10%,但AI雲業務的加速增長和遊戲等細分領域的健康表現將為部分公司提供支撐。
AI雲業務有望延續強勁增長勢頭
高盛預計,受AI推理需求與AI應用快速擴展驅動,頭部雲廠商將實現收入加速。報告預計,阿里雲收入增長預計從一季度的18%提升至23%,儘管仍低於同期谷歌雲32%、微軟 Azure 39%的增幅,但已顯示出明顯的向好趨勢。
這一增長主要由AI推理需求激增和AI應用快速發展驅動。據高盛估算,字節跳動6月的日處理token達到15萬億,而阿里巴巴約為4-5萬億,顯示出AI推理需求在2025年上半年的大幅增長。
高盛預計頭部平台將在下半年進一步加大AI相關資本支出,尤其聚焦AI推理能力擴容及模型部署。騰訊、阿里等在AI智能體、廣告技術、模型能力與AI推理量方面的進展將成為市場關注重點。
外賣競爭激烈將拖累平台利潤
外賣市場的激烈競爭正成為交易平台業績的主要拖累因素。儘管政府發出減緩行業內卷的政策信號,美團、阿里、京東等平台在即時零售與配送領域的戰略未見明顯緩和。短期競爭或略緩,但長期仍以獲取新用户為核心,雙11前或有再度提速。
具體損失方面,高盛估算阿里6月季度外賣業務虧損110億元,9月季度將擴大至190億元;京東外賣業務二季度虧損超過100億元。美團作為市場領導者,其二、三、四季度外賣業務每單利潤預計將從此前的0.8/0.4/0.4元下調至0.7/0.2/0.4元。
編輯/jayden
風險提示:上文所示之作者或者嘉賓的觀點,都有其特定立場,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富途將竭力但卻不能保證以上內容之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