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驅動力 銀行股

6大驅動力拆解 為何銀行股逆市上揚|封面故事

投資

廣告

在關稅陰霾、地產壓力與經濟放緩擔憂交織下,銀行股在今年第二、第三季度接連跑贏。從華爾街到中資行、以至「滙控系」的重整,綜合最新財報與市場數據,逆勢上行的核心邏輯,正是以下六股力量。

(一)利率高於預期撐起淨利息收入(NII)

今年聯儲局減息步伐慢於年初預期,使存貸息差維持在相對有利水平。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美股代號:BAC)第二季NII按年上漲7%,達到創紀錄的148億美元。
雖然市場預期9月聯儲局將開始減息,但貸款需求在經濟維持溫和增長下仍然穩定,將對衝部分息差壓力。
銀行亦預計下半年NII將會上升,美國銀行重申,第四季利息收入將達到155億至157億美元 ,全年有望錄得6%至7%的增幅。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美股代號:JPM)2025年上半年NII僅增1%至465億美元,在同業中表現相對遜色。

由於其資產負債表對資產高度敏感,減息環境可能在2026年前後對NII造成壓力。不過,管理層仍上調全年NII預測至955億美元,按年增長超過3%,反映強勁的貸款需求。

(二)股市暢旺帶動投行收入

美股年中再創新高,交投與新股、債券承銷回暖,推動券商與綜合銀行的市場相關收入。
7月下旬標準普爾500指數與納斯達克指數連創收市新高,帶動華爾街交易收入普遍錄得雙位數增長,成為銀行盈利的第二引擎。
高盛第二季股票業務收入創紀錄,按年增長36%至43億美元;固定收益、外匯和大宗商品
(FICC)業務營收為34.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

高盛的投資銀行業務費用收入為21.9億美元,同比增長26%。分析師的預期增長率近10%,推動高盛股價創近期738美元的歷史新高。

(三)低估值加高股息 港股展現防守力

在香港與內地,銀行板塊長期低於淨值交易且派息可觀,成為資金在波動市中的「收益型防線」。
以建設銀行(00939)為例,截至週四(8月21日),其股價年初至今升逾28%,惟市盈率仍有約5.51倍;股息率約5.6厘,股民可以「賺息賺價」。
加上早前銀行同業拆息跌,以至本地銀行定存利率已下跌至約1%至2%水平,不少定存產品的年期息率更低於通脹,實際回報趨近於零,令資金追捧高息股。

另外,市場預期美國即將再減息,進一步推動資金尋找高息資產。
相比之下,銀行股不但股息率顯著高出定存兩至三倍,部分更兼具資本增值潛力,吸引長線資金配置「以股代存」。

(四)銀行「瘦身」增市場信心

滙控在2月表示推動全球重組計劃,公司預計在未來兩年內,產生18億美元的重組成本。近期亦一直退出非核心業務。
受累於不良貸款上升、而令中期業績純利倒退逾三成的恒生銀行(00011),早前亦有傳大裁員,個別部門裁員幅度達10%至50%不等。
該行其後指,受「事務調整」影響的員工數目,佔銀行核心業務員總數約1%。
另一邊廂,花旗亦按計劃於今年在內地精簡科技與後勤人手,配合全球重組以壓低成本。

這些措施,提升了市場對銀行未來中長期股東權益回報(ROE)的信心。

(五)回購與派息推升股東回報

美國銀行股近期受惠於資本回饋動作頻頻,帶動市場情緒高漲。
花旗早前宣布回購至少40億美元股票,藉此提升每股盈利及股東權益回報,其股價更一度升至2008年以來新高。
隨着7月初順利通過聯儲局年度壓力測試,多家美國大型銀行亦相繼公布新一輪回饋措施。
摩根大通把季度股息由每股1.4美元,提升至1.5美元,同時啟動規模高達500億美元的新回購計劃,彰顯資本實力。
香港方面,滙控已於2025年5月宣布啟動最高30億美元的股份回購,預計在第三季業績公布前完成。

另一大行中銀香港管理層在3月曾表明,正研究推行股份回購的可能性,進一步提升股東回報的靈活度。
本週剛公布業績的大新銀行集團宣派中期股息每股31港仙,按年增14.8%;而中銀香港在3月亦宣布今年起改為每季派息

(六)主動控風險

市場持續關注本港房地產相關貸款風險。早前更一度傳出銀行考慮設立「壞賬銀行」以吸收不良資產。
不過,金管局隨即澄清無此計劃,並強調香港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健康,信貸風險可控,撥備充足,銀行信貸撥備覆蓋率超過140%,盈利良好,相關傳聞並沒有根據。
評級機構惠譽雖預期貸款素質將繼續惡化,但鑒於貸款機構擁有大量緩衝資金,情況可控。

另外,據悉部分銀行亦已對中小型地產商收緊再融資條件,要求額外抵押或擔保,以加強信貸安全。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