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業潮

結業潮︳執笠關注組爆紅 香港現結業潮?︳封面故事

時事

廣告

「食肆結業潮」備受大眾關注,對於大批食肆之「死因」,各界都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令行業陷入前所未見的寒冬。也有人認為,疫情後港人北上熱潮持續,引發本地食肆結業潮。到底真相誰是誰非?所謂「結業潮」又是否真的正在發生?

近年來,各行各業都遭受重大挑戰,當中零售業所受到的打擊尤其顯著。 政府統計處發表最新的零售業銷貨額數字顯示,2月臨時估計為338億元,按年升1.9%,遜市場預期的4.8%。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指,在有農曆新年假期的情況下,升幅「過分溫和」。 疫情後市場恢復遠不如預期;加之香港人北上消費和外遊,導致本地消費流失嚴重。

另一方面,旅客數量不及疫情前;加上旅客消費模式改變,也加劇了餐廳的經營壓力,即使有些食肆能夠度過疫情,但仍難逃關門命運。 街上空置店舖增多,有人形容這種此現象為「結業潮」。一個名為「全港店舖執笠結業消息關注組(店舖/餐廳/零售/小店/大集團)」之社交平台群組應運而生,專門分享各區結業店舖的消息。

結業潮|港人北上與地產霸權之影響

「執笠關注組」一出現便爆紅,三日內成員增加10萬人,截至本週四(4月11日)已有31.7萬人關注。這群新加入之成員都異口同聲,試圖將大量店舖結業歸因於特定原因。目前最主要的兩大論點為「港人北上」和「地產霸權」等。 對此,關注組版主在接受訪問時表示認同,「市民北上有不少影響。但如果說影響最大,我認為是晚市禁堂食及限聚令,令香港人消費模式改變。人們早了吃晚飯,多了吃兩餸飯,甚至減少出夜街等。彷佛整個行街、睇戲、食飯、唱K、飲酒、通宵搭車的產業鏈都消失了,令港人留港沒有消費氣氛,更容易愛上北上或外遊。」

隨著關注組成員急速增長,討論氛圍變得愈來愈激烈,甚至出現「變質」跡象。 版主留意到群組有不同成員的留言,質疑群組討論的話題,是否能令社會變得更好。 對此,版主終在4月11日深夜宣布「執笠關注組」將會「執笠」,將於4月23日重開,並改名為較中性的名字「全港店舖消息關注組」。

結業潮|兩餸飯關注組揭露飲食業問題

除了「執笠關注組」有討論「結業潮」外,「香港兩餸飯關注組」社群也有展開類似對話。

3月初,該群組版主Andrew分享了一張餐廳照片,顯示該處衞生狀況惡劣,不禁直斥其收費與服務質量不匹配。 「顧客支付逾60元,期望獲得相應服務和食品質量。但該餐廳在20多張餐桌上,僅配有兩名服務員,沒人執拾桌子、食物不好吃,又坐得不舒服。」

Andrew說。 對此,他慨嘆很多飲食業界老闆沒有好好思考問題根源,才導致餐廳走向結業局面。 「有一門生意卻沒有想辦法好好地經營,到出現那麼多困難時,就要食客去承受。即使你賺到錢,結果就是令食客不滿意。然後到現在沒有生意,就歸咎於兩餸飯店。」 從小就對兩餸飯懷有深厚情感的Andrew表示,兩餸飯並非新鮮事,在市場上一直保持著穩定需求。

他解釋,其餐飲模式的成功之處在於其性價比高,「以60元價格即可享受優質食材,使兩餸飯在眾多餐飲選擇中脫穎而出。」 他強調優質的兩餸飯餐廳不僅保持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甚至成功進駐金融中心核心地帶。「兩餸飯菜式愈趨層出不窮,即使加價至70多元都仍有市場,例如中環IFC、長江中心等一帶,每到午膳時間便大排長龍,生意興旺。」

對此,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表示,根據數據及經濟學分析,中環區幫襯兩餸飯的人士最重要的主因,都是一個「快」字。高效快捷正是中環專業人士幫襯兩餸飯的寫照,是兩餸飯在中環區得以成功的因素。

結業潮 (圖片來源: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結業潮|從自我檢討到市場調適

在當前這波「結業潮」中,雖然許多店舖面臨結業的挑戰,但仍有餐廳如「三多美食」卻在擴張其業務版圖。 餐廳老闆Jason表示,由於公司擁有充足的人手和資金,因此他們得以在今年4月,在沙田石門開設了新店。 Jason承認,當前的商業環境對許多從業者來說確實是較為艱難,尤其對於那些經營中高端餐飲服務的餐廳。

「我之前做食材批發,那些餐廳在採購量上有所減少,特別是在疫情期間,他們的生意顯著下滑。即使在疫情後有一段時間情況有所改善,市場很快又回落至疫情期間的低迷水平,明確反映出市場狀況的整體下滑。」Jason說。 不過,他不認為香港正在發生「結業潮」。「香港一直以來新業務的出現和消失,如同潮水般迅速。許多新店在開業數月後就會達到飽和,然而,如果無法持續吸引顧客,店舖很快就會陷入寂靜,甚至在幾個月後宣告結業。這種現象在飲食業尤其常見。」

結業潮|3月300間食肆結業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亦表示,他不會用到「結業潮」來形容現時飲食業的情況。但不可否認,餐飲業近半年來的經營狀況確實不理想,「本港3月約有300間食肆結業了,這些多數都是一些小店來的。」

黃家和分析了引起當前困境的多個因素。他指出,疫情期間租金下降,很多年輕人藉此機會開業,開了很多一些特色店,還有一些咖啡店。 「在2022年,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香港許多餐廳不得不暫時關閉、甚至徹底關閉。這種情況使得許多人看到了商機,因為許多餐廳的租金變得更便宜,也不再需要頂手費。

於是,在2022年底,很多人開始一窩蜂開設餐廳。」 但他指出,預期的客流量未能達到,特別是內地遊客減少和香港人北上消費增加,對本地餐飲業造成了不小的打擊。 黃家和指出,過去的遊客數量與現今相比有顯著下降。 「過往全年有逾6,000萬人次的內地遊客;去年只有3,400萬人次的內地遊客,少了差不多一半。」 外來遊客數量降低;加上本港市民及遊客的消費力度也有所下降,導致整個行業萎縮。

黃家和稱:「特別年輕人也都趁假期北上消費,甚至在平日下班之後,都約了幾個朋友去深圳吃飯,或者去酒吧,即日來回,因為交通方便,導致一些餐廳,特別在北區的食肆生意明顯受壓了。」 他提到,最近他去過西貢,看到西貢以往比較高檔次的西餐廳,現在進行大特價,甚至會買一送一優惠,使得最後結賬時,人均消費也只需約200元,「這個跡象以往從未見過。」

香港需提升服務質素

針對解決方案,黃家和認為,提升服務質素是關鍵,「倘若感受到在內地的服務的質素,在香港確實是天和地的差別。」 黃家和對此深有體會,直指現在香港的服務態度愈來愈差。他分享其早前到中環一間餐廳食飯,遭到服務員不禮貌對待一事,直批對方「趕客」。 相較之下,黃家和分享了他在澳門的親身經歷。他特別提到了一位服務員的例子,「我見到她很笑容很恩勤,她說是啊!我們在這間大公司做的,我們都很開心的。還有因為公司給他們很多培訓,每個月都有一些集體的培訓,公司更會給她打分,令到員工學了很多東西。」 他強調,香港餐飲業應該尋求與內地或大灣區的差異化,透過特色和服務質素吸引顧客。「我們的餐飲行業,有很多方面都要深思一下。」 黃家和強調,提升香港餐飲業的競爭力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這方面其實我們業界也好或者跨業界也好,我們都要想辦法。」

業界合作互惠

針對業界合作的可能性,黃家和亦看到了機遇,「這個互相的宣傳的作用,還有互相的一些聯乘的優惠,比如說餐飲和零售和旅遊結合的,就是好像澳門一樣。」 他進一步解釋,透過創新的市場策略,如免費交通和購物優惠,可以吸引顧客消費,從而刺激經濟。 比如說香港可否由幾個大地產商一起去舉辦一些大型的活動,好像澳門那樣,那些發財巴士是可供免費乘搭,透過酒店或賭場去贊助,大家都能互惠。

「變成了你可以去完倫敦人、巴黎人、威尼斯人或去完其他地方到處去的話,我又不用考慮交通問題,而且是免費,在附近又可以消費,甚至在如果喜歡入賭場的又可以消遣,在那些酒店或在附近官也街之類,我又可以出去附近去吃東西,這些就是一些間接性的刺激。」

他又以本港歌手黎明在澳門舉行的「黎明STAGE ON 8演唱會2024」為例,除了門票外,演唱會亦推多款超值住宿套票、娛樂餐飲套票,「你買四張演唱會門票,有現金3,000元的消費券回贈,差不多毋須花錢看黎明演唱會,連飲食的消費都不用錢,何樂而不為?」

餐飲業挑戰重重

談到租金問題,黃家和坦言,「業主減租,他們減不了的,因為以前他們買下的一些物業,其實價值是比較高,而且又要供樓、供款,供款的話其實都是有壓力,如果他們租金減得太多,基本上也都維持不了。」 他認為,即使大業主有能力減租,但也不能期望能大幅度減租,因為始終商舖要維持一個營運的成本在內。 黃家和也提到政府在此方面的責任,他分析餐飲業中普遍存在的人手不足問題。由於人手不足導致的工作量增加,員工可能會感到過度勞累,從而導致服務質素欠佳。 因此,政府需要改善外勞輸入政策,「外勞的輸入其實仍然是不足夠的,因為那個程序申請的程序仍是繁複的」。他進一步指出,因為人手不足的問題,而導致服務質素是會向下跌。

圖片來源:patreon@EDfat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