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少成多 解構3類自願性供款分別 活用強積金有效儲錢
廣告
筆者有位朋友Candy,最近買了個新的名牌手袋,見她開心雀躍的樣子,還以為是情人節禮物,但原來這是她10年前無意間,投保了一個儲蓄保險計劃,最近期滿,取回本金及紅利,因而獎勵自己的。雖然每月保費只是300元,回報率也不高,但積少成多,10年下來也有超過30,000元。此事給予友人一個啟示,就是儲錢非常重要,而大前提是積極實踐,持之以恆,即使金額不大,惟聚沙也可成塔。
撰文:康宏 | 圖片:Unsplash、新傳媒資料室
環顧市場上的理財產品,不少均可作為儲蓄工具,例如銀行戶口、保險計劃等;其實,強積金(MPF)也可達到相同目的。
根據積金局資料,截至2020年12月底,強積金總資產值約11,400億元;當中有約4,100億元(相當於36%)屬扣除費用及收費後的淨投資回報,換句話說,制度實施20年以來,成員合共「儲蓄」了逾7,000億元,再一次證明了「積少成多」的威力。

3類自願性供款有效儲蓄
除了強制性供款外,成員還可作出額外的自願性供款,共有三種可供選擇,包括可扣稅自願性供款(TVC)、僱員自願性供款(Employee VC),以及特別自願性供款(SVC)。
TVC自2019年4月1日推出以來甚受歡迎,戶口數目拾級而上,因為成員作出供款,可享稅務優惠,與合資格延期年金保單(QDAP)合計的扣稅上限,每年達60,000元,以最高邊際稅率17%計算,便可節省10,200元稅款。
不過,若成員計劃作出的額外供款,遠低於60,000元,所處稅階非17%,所慳稅款便不多。若加上不想累計權益需要被鎖至65歲退休時才可提取,筆者建議不如考慮Employee VC或 SVC。
前者須透過僱主所選的強積金計劃的僱員供款賬戶內供款,供款額可以是定額或是薪金的某個百分比,定期透過僱主進行供款,累計權益通常可於離職後提取或轉移。SVC則靈活得多,只須自選受託人開戶,可不定期、不定額供款,累計權益只要達到個別強積金計劃指定金額,便可在限制次數下提取或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