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息等於回報?|劉啟明

派息等於回報?理財切忌墮入「高息錯覺」!|劉啟明

理財

廣告

理財策劃其中最重要一環是投資,近幾年很多投資者都鍾情於派息基金產品,因為可提供穩定收入以應付日常開支,有些基金更標榜派年息8%,甚至雙位數。坊間普遍認為派息動作「必然等同」額外回報,但其實這種觀念並不正確,如讀者對此類產品有興趣的話須及早正視,以免墮入「高息錯覺」的投資陷阱。

撰文:劉啟明| 圖片:unsplash

要探討收息概念,最為人熟悉的相信是股息(Dividend)。一般而言,上市公司一年派兩次息,予人感覺像極「派錢」或「收租」一樣,即時為閣下提供收入,非常正面。

派息率非保證

有投資者更會根據股息率(Dividend Yield)作為選股原則,息率愈高愈愛。

然而邁向健康投資組合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是嚴格檢查資產配置,清楚了解派息的由來及操作。想「財息兼收」的話就不能只看單一指標;否則,有機會墮入高息陷阱。而派息基金的派息動作,便是參考股息的概念。

派息基金派高息,例如年度化8%,但這不等於基金增長了8%回報,這是必須要澄清的一個重大概念。但筆者所收到的讀者查詢當中,大多分不清兩者的分別,甚至認為派息等於回報。

 派息等於回報?|劉啟明
(圖片來源:unsplash)

特別提醒派息動作及派息率並不保證,有需要時,基金經理可按投資策略決定是否派息,甚至派多派少。而基金價格本身會變動,遇上市場波動時,派息可能會「賺息蝕價」,所以派息基金都是較適合長線的投資年期,理財更有預算及目標。

派息基金有可能會使用酌情權,由基金的資本中調動資金派息,即是說,部分派息金額,可以來自投資者的投資本金。在這情況下,可能導致每股資產淨值即時減少,用作將來投資的本金亦會減少。投資者可從基金資料中查閱有沒有此條款。

筆者建議可以參考刊載於基金網站的「派息成分表」,會提供至少過去12個月的派息來源分布,例如派息率變動、派息有多少成分是來自資本中扣除等。

在訂立理財組合時,切勿過分倚賴基金派息作為恆常的現金流,同時準備風控措拖,以免市場波動時派息率及基金價格同時下調。

宜了解基金投資哪類資產

此外,基金成分千變萬化,有純股息、純債息及股債混合派息基金,投資前應要充分了解派息背後的資產類別。

 派息等於回報?|劉啟明
(圖片來源:unsplash)

一些標榜高派息基金可能會投資於高收益債券,或俗稱「垃圾債券」,即投資評級低於標準普爾「BBB-」級或穆迪「Baa3」級的債券,以爭取較高回報。高回報也會伴隨高風險,萬一經濟轉差,基金違約風險急升,即使是債券類別,價格亦傾向波動,甚至有破產危機。

而部分基金更設有不同的貨幣對沖機制,以提升派息率,但多一種資產類別,所承擔的風險自然較高,投資者必須多加注意。

延伸閱讀:理財觀念都要贏在起跑線?父母首先要較識小孩何謂「代價」|劉啟明

延伸閱讀:【虛擬銀行優惠】天星商業貸款試業 首兩年可還息不還本

立即加入「經一共肥計劃」

每日低至~$2,大量文章無限重溫

全新訂閱計劃內容將全面升級!由港股美股到加密貨幣,經一特別搜集業內專家撰文分析,深入淺出拆解脈絡。


每日低至~$2訂閱「經一共肥計劃」,閱覽投資名家專欄與分析,及投資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