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紅姐「來都來了」性鬧劇背後 揭示內地男性「小確幸經濟學」情緒缺口
南京「紅姐」事件背後
「紅姐」事件曝光後,多名片中男士成為網民熱搜對象,更有人無奈表示:「來都來了。」一句話一夜爆紅,迅速變成網絡迷因,甚至登上熱搜。「紅姐」一事表面看似鬧劇,背後其實係一面照妖鏡。有人認為,事件反映華人甚至整個網絡世界的「重口味」,更反映中下階層的都市男性面對孤獨、性壓抑、生活壓力時,點樣透過消費情緒來止痛。
「小確幸經濟」冒起
「小確幸」一詞來自日本,原指生活入面微細但實在的快樂。紅姐一事於中港爆紅,某程度代表概念早已從多年以來的文青風,演變成一種普遍消費心態:即時滿足、即時紓壓。舉例來說,由一杯手搖飲品、一場虛擬戀愛遊戲,到出租女友、以至更親密的服務,目的並非建立真實關係,而昆換來數分鐘」短暫的心理慰藉。我們不難發現,南京「紅姐」事件中,多名男子即使發現對方真除身份是「偽娘」,仍選擇「迎難而上」,背後其實反映情緒需求已經超越對象的真偽,決定在焦慮時代下,逃避式消費成常態。
有網民直指,「佢哋唔係買愛情,更唔係買肉體,而係買情緒釋放、買存在感。」,引發不少「花生友」共鳴。近年內地經濟放緩,青年失業率高企,加上高房價、內卷文化、社交斷層,令不少人選擇放棄拼搏——人生找不到出口,於是索性活在即時滿足之中。
從紅姐及一眾男主角的表現可見,這種「小確幸經濟」消費有幾個共通特徵:
- 單次金額細
- 頻率高
- 完全由情緒主導
從網購療癒產品、直播平台打賞、虛擬戀人應用程式,以至事件中涉及的性服務,其實皆屬同一條「情緒消費鏈」的不同環節。歸根究柢,這些消費行為的目的,並非追求快樂本身,而是用以緩解心理壓力與孤獨感,是一種變相的「止痛藥」。這類男扮女裝的角色,亦不完全出於騙財騙色的目的。部分評論指出,這種現象恰恰反映出都市社會中,一種新興的「情感市場」正悄然成形:一方面是大量難以建立親密關係的男性,另一方面則是願意提供「情感扮演」服務以換取報酬的供應者。
在這種交換關係之下,只要能提供溫柔的對話、營造出「有人在等你回家」的情境,服務提供者的性別已不再是重點。所謂「來都來了」的心態,看似荒謬,實則反映出當代某部分群體的情感妥協:當現實無法滿足內在需求,消費便成為模擬與代替真實關係的一種方式。
平價版威而鋼業績下滑近20%
根據《聯合早報》報導,中國國投證券首席經濟師高善文於一場投資講座中分析新冠疫情後各省消費增長與人口老化關係,得出反直覺結論:「人口越年輕的省份,消費增長越慢;人口越老的地區,消費增長越快。」他概括為「生機勃勃的老年人,死氣沈沈的年輕人和生無可戀的中年人」。高善文解釋,退休金穩增的老年人消費積極(如廣場舞),而年輕人因收入增長確定性下降或工作落差,導致節衣縮食,消費信心低迷。
《聯合早報》將此聯繫到內地「性蕭條」,認為年輕人疲於奔命,難有精力發展親密關係。廣州白雲山醫藥的「金戈」(平價版威而鋼)數據支持此趨勢:曾年銷1億片、13億元人民幣,2024年年報顯示業績下滑近20%(約10.4億元),拖累營收與盈利雙跌。藥企歸因於競爭加劇及中年與年輕人性生活減少,反映需求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