嶄新物料突破樽頸 Palmax生意倍增
提起聲學(acoustics),相信讀者立即聯想到喇叭、麥克風等器材,其實這門學問的涵蓋面相當廣泛,所謂「建築聲學」 (architectural acoustics),是指建築物或室內設計中,使用各種音響系統或建築材料等,減少噪音或改善室內聲音環境。在建築材料方面,分為隔音及吸音,隔音顧名思義是指阻隔聲音,例如在兩個房間中加設牆身,阻擋聲音由一個房間,傳送至另一個房間。
物色另類產品
至於吸音,是指利用不同的建材,例如布料和木材等,減少聲音的回音,或者一些不想聽到的雜音,令室內的聲音環境更佳。俊馬(亞太)有限公司(Palmax)董事總經理羅樂賢(Peter)說:「大家經常去的電影院,天地牆(天花、地面及牆壁)都使用了吸音物料,相關物料通常較軟,例如玻璃棉或布滿小孔的木材。」
Palmax開業初期,主要從事這些傳統的吸音建材,當初Peter單人匹馬,拿著手提電腦,在商務中心開工,所有工作都是一腳踢,包括搜羅產品、推銷、報價及其他行政工作。當時的客戶主要是需要控制噪音的地方,包括學校、社區會堂、電影院等,但是市場規模始終有限。「首年生意扣除各種成本之後,利潤微薄,收入比之前遜色,之後逐年改善,但是始終學不到太多東西,於是我開始構思,如何令生意規模變大。」
第四、第五年開始,Peter先行聘請一名銷售員,協助他找生意,並且陸續聘請其他崗位的員工,令公司漸漸有一個雛型,同時慢慢釋放Peter一腳踢的壓力。員工數目增加,公司漸有規模,但是生意始終有限,令Peter經常構思如何突破。傳統的吸音建材沿用多年,主要是內地產品,行家都在「鬥價錢」,Peter物色一些可以應用於任何位置及角落的產品。他終於在荷蘭發現了一種可以噴灑在天花及牆身的物料acosorb,主要用紙張纖維製成,非常環保,除了吸音,同時具有防火及防水功能。這種物料可以製成不同的效果,包括平滑、凹凸不平或者不同的質感,同時有多個顏色可以選擇,由於是噴灑形式,所以是無縫,方便室內設計師因應整體風格選擇。
2016年初,港鐵大圍站對開的公共交通交匯處,10米高的天花上,一幅約2米乘1.5米的石屎突然剝落,散落一地,如果不幸擊中途人,後果不堪設想。
掉下來的其實是防火泥,並非石屎,因為巴士站的天花,需要具有防火及吸音功能,主要是用喉管在天花噴上一層水泥,由於是水泥物質,因此具有一定重量,如果掉下來,確實相當危險。
無數次被拒絕
為了避免出現事故,負責巴士站維修工作的政府部門,決定禁止使用噴灑方式的天花添加物,並且就其他新巴士站的項目展開招標,期望能夠覓得合適的物料。
「我們之前接到的項目,規模大約是數百平方米至1,000、2,000平方米,而這次的招標項目總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為我們的公司帶來了一個機會,我們當然是興高采烈的入標,介紹我們引入的全新物料。」
這類物料具有多個厚度可供選擇,由介乎5mm至30mm不等,而吸音程度達90%的約30mm,這較相同功能的防火泥厚度達50mm或以上。可是,之前的事件是防火泥掉下來,因而令政府部門感到害怕,最終不接納他們的入標,因為他們的物料同樣是噴灑在天花的方式。
這令Peter感到相當無奈,因為物料本身質量非常良好,而且符合環保原則,明明是最佳替代品,卻不被接納。「我們取得各種認證,進行各種各樣的測試,包括證明物料不容易跌下,同時具有防水及吸音的功效,但是最終亦是徒勞無功。」Peter鍥而不捨,繼續找相關部門、更高級的負責人洽談,但是換來的答案仍然是一樣,後來幾經轉折,終於找到更高負責人,並且獲得對方接見, 他在早一晚整理思緒,將事情的來龍去脈整理一番,希望以最佳狀態說服對方。
「這名負責人非常留心聆聽我們的講解,甚至用紙筆記下重點,但是最終的結論仍是一句:『幫唔到你』,這確實令我們相當洩氣。不過他給了我們一個錦囊,就是「為民請命』,讓我們從其他途徑嘗試。」
巴士站由政府部門負責維修,但是物業屬於地產商,於是Peter嘗試從另一角度入手,向他們介紹這些物料,如果選用這種物料,有效防止同類問題,能夠造福人群。三天之內,相關部門主動打電話找Peter,待他再次確認數條問題後,便正式開展了合作關係。「我們2016年開始與政府部門接洽,直至2018年,首個巴士站項目面世,當中經歷了無數次被拒絕,可幸最終成功,成為公司的轉捩點。」
首重看見機會
有了第一個巴士站,相關項目陸續有來,新建的巴士站,包括白田、南昌、火炭等,都使用acosorb。政府維修部亦陸續將這種全新的物料,介紹給其他有需要的政府部門,包括近年開幕的大型項目,如M+博物館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當中的天花均使用acosorb,為Palmax「省靚招牌」。
Palmax接到的項目更趨多元化,例如私人會所、泳池、高級餐廳、高級零售店、辦公室等。acosorb本身具有優良功能,Palmax在這個產品之上,繼續做各種研發,例如加上塗層,令其具有抗水滲入的功能等。
Peter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系,其後加入大集團做工程師,經常需要在包裝機內砌零件。「我穿著『蛤乸衣』,整天在包裝機內工作,連午飯也是蹲在裏面吃飯盒,該處經常有烏蠅飛過,還有一股難聞的氣味,環境有點惡劣。」2003年本港發生「沙士」,經濟環境較差,碰巧他之前的大學教授找他,叫他返回大學修讀哲學碩士,同時協助進行各式研究。一般而言,攻讀碩士學位,需要付出不少學費,但是他身處這個職位,可以進修之餘,還有月薪,最終決定接受教授的邀請。教授主攻振動(Vibration),研究範疇涵蓋聲學,Peter因而首次接觸這方面的知識。完成碩士課程後, Peter決定轉換跑道,從事銷售工作,先後在多間建築材料公司任職,接觸的建材包括風喉、地氈、屋頂、旗桿等,並且慢慢培養出對建築美學的興趣。
及至2008年,金融海嘯令經濟環境逆轉,公司的待遇亦相應地變差,於是他就決定自行創業,將之前儲下的20萬元開設公司,主力從事聲學有關的建築材料。
回望創業之路,Peter覺得最重要的是看到機會,例如社會上出現抱怨,就像巴士站事件;又或者條例更改,例如環保要求更高等。
「即使天時、地利、人和,你已經擁有人才和產品,還是需要一些運氣,我的運氣就是來自巴士站事件。」
領悟的哲學
「巴士站項目令我被無數次拒絕,但我沒有放棄,不斷嘗試其他方法,這與我修讀哲學碩士課程期間,遇到的訓練有關。」撰寫碩士論文期間,不斷被教授打回頭,甚至令他一度想過放棄,結果在另一名教授協助下,咬緊牙關完成學業。「當時根本不知道甚麼一回事,但回望過去,我發覺這段期間的歷練,學習到的並不是知識這麼簡單,而是一種人生哲學,領悟箇中的道理。」他從來沒有正式學過管理,一直是邊做邊學,並將之前的領悟融入管理之中,帶領團隊。「管理層要知道員工真正想要的是甚麼,有人並不是為了金錢,所以即使送一層樓給他,也沒法挽留對方。」Peter著重與員工溝通,了解他們的需要,有人需要照顧家庭、假期或歸屬感,他經常將心比己,嘗試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