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店的轉型 資料圖片

麵包店的轉型

職場

廣告

麵包是很多人不可或缺的食品,早餐、下午茶,或是因為要開會沒有時間吃午飯,「咬個包」是不少打工仔的日常。

香港人買麵包,大概可以分為兩種模式:(一)傳統屋邨商場的麵包店,自己拿著麵包夾及盤,夾取想要的麵包,然後排隊付款;(二)茶餐廳兼賣新鮮麵包的模式,琳琅滿目的麵包放在玻璃櫃內,向店員說出你想要的麵包,由店員替你入袋,然後付款。

開闢B2C生意路線

近五、六年,另一麵包店模式興起,那就是高檔西式麵包店。
其模式其實很像茶餐廳兼賣麵包的方法,即顧客需排隊內進,然後告訴店員你想要的款式,店員便會替你將麵包入袋、收錢。
有時候,筆者覺得這種買麵包方式其實頗大壓力,尤其身處市區的一些熱門人氣店,往往大排長龍,輪到你的時候,面前有超過20款麵包,身後又有超過十幾人排隊,你大概只有五、六秒時間,考慮究竟要挑選哪幾款麵包。

而這種西式麵包店的價錢,一般都比港式麵包店貴兩至三倍,所以一般常見在市區,供消費力較高的上班族購買。
大概是因為一家賣牛角包而出名的西式麵包店於這幾年非常受歡迎,所以近來一些傳統的港式麵包品牌,都開設了西式店作為「副線」,以搶佔較高端市場的分額。
然而,倘若沒有自家的一款「招牌款式」(signature dish)或獲得社交媒體的加持(尤其是近年的內地社交平台),的確很難叫消費者,以28元買一個牛角包。
反而,有一些一直在做麵包供應商的麵包廠(B2B,即主要為餐廳供應麵包)近年則開闢了另一條B2C(商業對顧客)的生意路線,那便是主辦給小朋友的麵包廠參觀團。

筆者有幸參與過,只見兩小時的麵包廠參觀團節目豐富,包括麵包製作示範、麵包工作坊、紀念品購買(即場購買蛋糕、曲奇)、問答遊戲,節目一環接一環,大人及小朋友歡笑聲不絕。
每逢節日,他們更會舉辦應節食品工作坊;加上有不少小學、幼稚園都要定期計劃課外活動,所以這些參觀團經常爆滿,一位難求。

只要有想法可打出名堂

每人都有自己買麵包的習慣,總有一、兩款由細食到大的麵包。
麵包店希望在這些固有的習慣上,找到下一個爆發點,的確需要獨家的新點子。
就像筆者去年的生日蛋糕,一位朋友特意跨區到牛池灣買了一巨大版的懷舊黃梅花籃蛋糕,一眾「80後」的朋友見到都立即舉機打卡,查詢究竟是哪家餅店的出品。證明了只要有想法,屋邨麵包店都可以打出名堂。

撰文:我做Mark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