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威士忌投資胃納兩極分化
居全球領先地位的蘇格蘭威士忌,經多年市場洗禮後,目前原桶庫存結構呈現「兩極」:新注桶(New Fill)與高年份原桶成為二級市場的主要流通品;反而優質的中齡 ready‑to‑
bottle原桶(12年至25年)貨源較歸邊,賣家相當惜售。
這現象正反映持份者靈活的攻守思維:新注桶適合快速流水交易,高年份多用於套利;而中齡則具備「再坐一會」的期待潛力,堪稱「進可攻退可守」的多策略投資組合。
日本價回歸理性
同時,全球各地的威士忌生產也是百花齊放。日本威士忌價格在十多年炒作退燒後,已回歸理性:如雨後春筍般的新建蒸餾廠,因缺乏往績(Track Record)支撐,僅憑東方情懷終究難以同諧白首。
愛爾蘭以單一壺式的故事復興帶動整體出口,近年多家酒廠積極做市場推廣,但整體仍以廉價消耗市場為主(如Jameson)。
亞洲與新興市場,台灣算是成氣候,尤其輝達(Nvidia,美股代號:NVDA)老黃長期的情懷加持,但距離「投資級別」仍有一段漫長道路。
印度受高溫熟成影響,遺憾地天生就不是投資組別的一員;中國60餘家新蒸餾廠仍在探索打磨期,期望當中三至五家可以成為人中之龍脫穎而出,但以投資潛力而論,筆者認為仍未到下注之時。在同等價格下,目前蘇格蘭仍是性價比之最。
蘇格蘭一線原桶具優勢
在當前市場之下,較進取的威士忌投資可採用「核心+衛星」架構:核心倉位聚焦蘇格蘭一線蒸餾廠的原桶,其品牌與桶型的跨週期韌性仍具優勢,適合於全球90億美元的貿易市場。
衛星倉位則配置個人喜好的日本精選蒸餾廠(如長濱、嘉之助),以品質驅動切入專業飲家的消費市場。
至於其他地區的威士忌,無論原桶或瓶裝,一飲無妨,但不會納入投資考量。
筆者剛從蘇格蘭出差返港,與同行老客戶的一番對話,感觸良多。
「當今社會最稀缺的,是專注力。富貴萬千年只在於一件事:那些產品的生命週期夠長。最穩健的投資,從來不是追風口,而是押注在時間的方向上。這是人工智能(AI)取代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