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政策大不同 醫藥股東升西降|封面故事
雖然今年只過了七個月,但不少內地醫藥股股價卻有逾倍升幅,光芒不比近年成為「當紅炸子雞」的AI科技股差。
截至本週二(7月29日),以重組蛋白類藥物起家的的三生製藥(01530),今年升幅達4.5倍;藥明系四傑中,升得最多的藥明巨諾(02126)升3.4倍;升得最少的藥明生物(02269)也升91.3%。
反而同期,美國上市的醫藥股,很多都慘不忍睹。當中以聯合健康集團(UnitedHealth Group,美股代號:UNH)股價跌得最傷,七個月跌48.4%;諾和諾德、默克及輝瑞也分別下跌37.3%、16.9%及8.4%。
出現東升西降的局面,正正就是前文所述的政策風險。美國總統特朗普最觸目的政策就是大加關稅,最近便與歐盟達成協議,向輸美貨品徵收15%關稅,當中包括藥品。
要求藥廠削減美處方藥價
原來以往歐盟輸美貨品中,藥品佔比相當大,而且享免稅待遇,現在一下子加15%,製藥成本無可避免會上升。
由於美國上市的醫藥股屬跨國企業,生產線會在世界各地,難免會有歐洲廠房。就算其他國家製造,都難逃徵稅命運。
特朗普亦於5月12日簽署了行政命令,要求藥廠削減美國處方藥定價,強調要實行「最惠國政策(MFN)」定價模式,並聲稱「藥價將立即下降30%至80%。」藥廠警告有關政策將大削收入,令他們將減少花費在研發上,導致患者失去獲得新藥的機會。
還有特朗普在7月4日簽署的《大而美法案》,提到十年內將削減聯邦醫療補助(Medicaid)和根據《平價醫療法案》(ACA,奧巴馬醫保)對醫療投保市場的支出,金額約10,000億美元。市場推敲,此舉或令最少數百萬人失去醫療保障。
內地創新藥出海
相比之下,內地近年卻連番推出利好藥企的政策,包括准許商業保險參與醫藥研發投資、數據應用和藥品納入醫保進展加快。
又鼓勵中國創新藥出海,透過對外授權商務拓展(BD),令更多中資藥企研發獲國際認可及採用。單是今年首六個月,內地已達成逾50項的出海交易,交易總額超過480億美元。
因為過去幾年資金逃離港股,不少有實力的內地醫藥股被大幅拋售,估值低殘,推動板塊估值重估;加上內地醫藥較少受美國關稅影響,多重利好因素下,造就股價愈升愈有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