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3個人性弱點 提升自我認知與人際影響力
當我們能夠正視這些弱點,並學會跳脫自身的局限時,個人思維與人際關係將迎來新的可能性。
(一)人渴望被理解,而非被批評:人性的弱點之一,是我們總希望被明白,而不是被指責。
試想一下,當你努力完成了一件事,卻只換來冷冰冰的批評,第一個反應會是甚麼?沮喪?反感?還是乾脆當作沒聽見?這種反應很正常,因為沒有人喜歡被批評得毫無顧忌。
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要不要提意見,而在於你「怎麼說」。
第一種方式,是帶著傲慢的批評。想像有人對你說:「你怎麼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這樣的語氣就像一盆冷水澆頭,不僅讓人難堪,還會激起防衛心理。
就算批評點出了問題,誰會想聽下去?與其說是幫助,這更像是貶低他們,讓人心生抗拒。
別用個人視覺看世界
第二種方式則截然不同,是帶著同理心的了解。「我能看出你花了很多心思。我們也許可以試試另一種方法,效果會更好。」這樣的語句,像是一盞溫暖的燈,照亮了對方的努力,同時指出了改進的方向。人們更願意接受來自善意的建議,而不是刻薄的指責。
話語的力量就在於此。一句話可以讓人打開心門;也可以讓人築起高牆。你會選擇哪一種?
(二)人習慣從自己的角度看世界:有沒有發現有時候會很堅信個人的觀點,覺得完全正確,但對方卻完全不認同?
事實上,是因為我們習慣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問題,這樣一來,就容易把自己的世界框限得太狹窄了。
正如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所說:「If the only tool you have is a hammer, you tend to see every problem as a nail.」
如果我們僅用自己的視角來看世界,就像是只有一把錘子,會將所有問題都看成需要敲打的釘子,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解決方法。
想像一下,一位主管對員工的工作效率感到不滿,直接批評員工進度慢,但他從未停下來想過,也許員工正面臨其他壓力或資源不足的問題。
這樣的指責只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出發,完全沒看到問題背後的原因。結果呢?員工會覺得被誤解,甚至感到沮喪。
但如果這位主管先問問員工:「最近有遇到甚麼困難嗎?」或「有沒有需要我幫忙的地方?」這樣開放的態度不僅讓對方感到被關心,還能讓情況變得更加明朗。
開放的人懂得站在別人立場去思考,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並且建立起信任。
狹隘的視角讓我們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裏,而開放的心態則能讓我們看見更多的可能性,擁抱更加寬廣的世界。
確認偏誤難改變固有看法
(三)人容易有確認偏誤,忽略多元資訊: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是指我們傾向於尋找和相信那些支持自己既有觀點的資訊,而忽略或排斥與之相矛盾的證據 (Nickerson)。
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心理反應,因為我們通常希望自己的看法得到認可,但這種偏見往往讓我們看不見更全面的真相。
舉個例子,假設你堅信某款智能手機是最好的,而當你在網上搜尋評價時,只注意到那些支持這款手機優點的文章,對於那些批評它的評論則視而不見。
這樣,你的決定會越來越偏向自己原本的觀點,甚至可能忽略了其他更具說服力的證據。
再比如,一位投資者如果堅持某隻股票會大漲,他可能會忽略市場上的警告或分析師的不同意見,只看重那些支持自己觀點的資訊。最終,這種確認偏誤可能導致錯誤的投資決策。
確認偏誤讓我們更難改變固有的看法,限制了我們對新資訊的接受度。
要克服這種偏誤,我們需要刻意挑戰自己的想法,主動尋求與自己觀點相反的信息,並保持開放的心態。這樣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事物,也能做出更明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