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 斷捨離 資料圖片

人際關係斷捨離 3大告別方法

商業

廣告

在人際關係中,有時候明知應該放手,卻總是糾結於情感的牽絆,遲遲無法離開。正如歌詞所言:「好心一早放開我,從頭努力也坎坷」,我們或許也曾努力維繫一段關係,卻發現彼此已走向不同的方向。最矛盾的是,理智上明白放手才是更好選擇,但內心卻因為依戀而不捨。

本文分享三個「人際關係斷捨離」的方法,有助釐清內心、勇敢放下,無論是友情、愛情,還是職場關係,都能學懂適時離開,為自己開啟新的可能。

3大告別方法

(一)認清現狀謬誤,別讓習慣拖累。
有沒有試過待在一段關係內,明明不快樂,卻怎樣都捨不得離開?或是在一個崗位上待了很久,明知沒成長,卻還是不敢辭職?
這很可能是「現狀謬誤」(Status quo bias)在作祟——我們對現狀有種天然的偏愛,只因為習慣了便不想改變,即使改變可能讓我們過得更好。
想破解這個謬誤,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如果重新來過,還會選擇這個關係/工作嗎?

這就像企業在考慮是否解僱一名員工時,會問:「如果這個人不是現任員工,還會聘請他嗎?」當答案是否定的時候,或許早該做出改變了。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五年、十年後還是這樣,會甘心嗎? 想像自己繼續忍耐、不改變,未來的自己會不會後悔?
有時候,不是我們害怕改變,而是沒意識到「不改變的後果」其實更可怕。
當認清這點,也許就能更勇敢地為自己做選擇,放下那些不適合的人和事,迎接真正值得的未來。
(二)建立個人界線,別讓沉沒成本困住。

這就是「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在作祟——我們常常因為已投入大量時間和情感,而不願放手,結果反而愈陷愈深。

倘若要打破這個困局,建立清晰的個人界線(Personal boundaries)是關鍵。界線不只是「說不」,更是為自己設定一個時間與底線。
舉個例子,如果在一段關係中感到掙扎,但又不想輕易放棄,可以問自己:「我願意給這段關係多少時間來改變?半年?一年?」
在這期間,可以嘗試溝通、努力解決問題,但如果時間到了,結果仍不如所願,那麼就該認真考慮離開,而不是繼續消耗自己。
這就像排隊等一家超熱門的壽司店——如果沒設定界線,可能會一直心想「反正都等這麼久了,不如再等等」,結果浪費了整個晚上,卻還是沒吃上飯。

其實,聰明的做法是提前告訴自己:「最多等一個小時,超時就離開。」
人際關係也是一樣,當清楚界限在哪裏,就不會讓沉沒成本控制決定,而是能更理性地為自己選擇更好的未來。
真正應珍惜的關係,應該是讓人感覺自在,而不是不斷勉強自己。 設立界線,就是幫助自己拿回選擇權,不再被「過去的付出」拖住,而是能勇敢前行,為自己的幸福做決定。
(三)運用儀式,轉變身分。
當我們想從一段關係或一個階段中走出來,很多時候最難的不是理智上的決定,而是內心的轉變。
我們會對自己的身分(Identity)有強烈的認同,而這份認同往往來自我們的經歷、物品,以至是身邊人的看法。

這也是為甚麼分手、換工作或告別某個生活圈時,會覺得格外困難——因為我們的身分已與這些事物交織在一起。
要真正走出過去,運用儀式(Rituals)來象徵身分轉變,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方法。這些儀式不只是象徵性的動作,而是能幫助我們心理上完成告別的關鍵。

象徵性動作助大腦接受

(一)儀式力量:象徵性告別

關係輔導員通常會建議分手後的人做一個練習,收集前任送給自己的禮物,然後燒掉或封存起來。
這個行為不只是單純地丟東西,而是一個象徵性動作,幫助大腦接受「這段關係已結束」。如喪禮的存在不是為了逝者,而是給在世的人一個告別的機會。
這樣的儀式讓我們有機會在心理上畫下一條清晰的界線,準備好迎接新的身分、新的開始。

(二)轉變儀式:告別餐聚

除物理上的「清理」外,也可以邀請幾個信任的朋友,一起吃頓「告別餐」。這不只是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決定,更是一種心理上的儀式,讓身分轉變得到社交圈的支持。
當身邊的人也認同自己的新身分,例如「單身的你」、「轉職的你」、「放下過去的你」,便會更容易內化這個轉變,因為身分並不僅僅是個人的想法,而是透過社交互動建立的。

(三)讓過去封存而不是纏住你

如果燒掉東西太激烈,也可選擇將代表過去的物品整理好,放進一個盒子裏,並認真地對自己說:「這是我人生的一部分,但我現在要往前走了。」
這種行為能舒緩不自覺地被舊物品觸發的情緒,並讓過去成為記憶,而不是束縛。

透過儀式,不只是告別一段過去,更是在為自己建立一個新的身分。
無論是透過物品、聚會,還是象徵性的行為,每一個儀式都是在對自己說:「這一頁翻過去了,準備好迎接新的自己。」

撰文:樹洞香港企業顧問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