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 港澳 資料圖片

前海是港澳大灣區戰略接口︳陳智思專欄

商業

廣告

當週末北上成為香港市民的新常態,他們對深圳的美食、娛樂資訊瞭如指掌。然而,深圳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前海合作區),同樣蘊含著無限機遇與魅力,值得香港朋友們深入了解和探索。7月初,筆者與團結香港基金的同事到訪前海合作區,並與前海管理局及多家企業交流,體會到前海的獨特定位,亦感受到「前海不僅是深圳的前海,也是香港的前海,更是大灣區的前海」。

位於深圳西部並在2010年成立的前海合作區,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部署及推動的國家改革開放重大舉措,而前海亦肩負着「依托香港、服務内地、面向世界」的使命。
前海對深圳經濟有巨大直接貢獻,據統計,2024年前海地區生產總值達3,008.8億元,增長
8.6%。
前海現代服務業增加值1,884.4億元人民幣,增長7.5%,其中,金融業實現增加值492億元人民幣,增長10.2%,佔生產總值比重16.4%;佔深圳市金融業比重,由2023年的5.29%,提升至2024年的10.44%。
這些資料,無疑凸顯了前海在深圳經濟發展中的強勁動力和重要地位。

具濃厚創業氛圍

對香港而言,前海同樣意義非凡。這裡或許是內地「港風」最濃的區域,已成為不少港人港企在內地發展的「首選地」和「第一站」。
截至今年3月,前海註冊港企約10,000家;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累計孵化香港創業團隊892家,連續九年舉辦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參與的香港項目累計達2,500個,累計發放香港青年扶持政策3.5億元人民幣。
這一系列資料背後,是前海為香港青年和創業者提供的廣闊舞台和無限機遇。
透過一系列制度創新、與港澳規則的有效銜接,前海成為香港專業服務人士、青少年創新和發展的舞台。
目前,香港註冊建築師、港澳稅務師、文化旅遊領域等25類港澳專業人士,只需備案登記,便可在前海執業。港人在前海不僅可享「港人港稅」,還可適用「港資港法港仲裁」。不少香港KOL在前海開設工作室,正是看中這裏濃厚的創業氛圍與優惠政策。

此外,香港在前海提供超過70項政務服務;而前海「港澳e站通」在香港提供內地政務服務368項,這些都大大便利了港澳人士處理跨境業務事宜。
我們的訪問團參觀了滙豐前海證券、微眾銀行、港交所前海聯合交易中心及南山前海深港創新中心等地,並與它們的高層會面交流。這些企業均已建立了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及交通網絡。據了解,它們在前海仍具備較大發展空間,如人才培養、土地利用及市場需求等方面。

港深兩地發揮協同效應

通過是次參觀,筆者更相信兩地應加強合作。在金融領域,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優勢顯著,結合內地廣闊市場,可爆發強大的發展動力。

在創科方面,港深兩地能夠發揮協同效應,推動兩地聯合科研基金、智慧財產權互認落地,吸引國際創投資本布局港深中試基地。
與前海管理局交流時,對方表示希望與特區政府、港企在前海進行更多合作,願意出台更多政策措施幫助香港企業打入內地市場,以及幫助內地企業借香港走向國際。
前海管理局的政策設計,如跨境執業便利、資料流通試點等,直接回應港人關注,充分體現了國家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堅定決心。因此,我們更應把握前海帶來的機遇,從「政策優惠」邁向「制度融合」,實現更深層次的發展。
從宏觀的角度看,前海合作區的政策優惠固然有助經濟發展,但其制度創新更為關鍵。

前海有着明確的分工和合作,就例如香港的國際化專業服務與內地龐大市場結合,可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借鏡前海在大灣區的角色,特別行政區和內地城市也可檢視定位和分工,以發揮更佳效益。
說到底,要認清前海等合作區,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而是港澳和大灣區城市的戰略接口。前海於大灣區的終極意義,是助力兩個區域以自身優勢、規則,賦能內地,突破發展樽頸。
大灣區的融合和發展,需要更多類似前海這樣「特區中的特區」,以最大程度地形成集聚效應,在世界灣區中佔得一席之地。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前海的重要價值,積極投身其中,共同推動前海與大灣區的繁榮發展。

撰文:經一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