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機嘢經濟 由Hard-work到Heart-work
最近筆者在《有可能的話》節目中訪問了古巨基,他也創辦了《ChillGOOD TV》。我們不約而同表示「做創作者係心機嘢」。古Sir過往累積的經驗固然重要,但當他開始經營自己的YouTube頻道,等於再次踏入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節奏、題材、觀眾耐性、平台邏輯全部要重新理解。名氣可以帶來第一批觀眾,但留住觀眾的仍是內容本身,所以他索性開初隱姓埋名。
勞力與心力兩層工夫
今年是YouTube 20週年。20年過去,平台生態不斷演進,內容的節奏變得更快,短片等形式迅速崛起,演算法也持續優化。觀眾的注意力愈趨寶貴,爆紅的機會看似多了,但要在龐大的內容海中做到長青,無疑對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變現方法愈來愈多:廣告、合作、會員、課程⋯⋯但工具愈多,能撐起一個創作者、一個品牌的,不再是單次的噱頭,而是持續投入的心機。
這份心機包含兩層工夫:Hard work與Heart-work。Hard work是拍攝、是研究、是剪接、是日復一日穩定輸出的紀律。這是勞力,是可見的辛苦。而Heart-work則是心力,是即使數據不好依然堅持的初心、是願意花時間打磨細節的誠意、是在無人看見時仍然付出的那份真誠。Hard work決定你能不能開始;Heart-work決定你能走多遠。
做內容,有時很像投資。你分析市場、估計回報、投入時間,希望最大化成果。但8:2法則在內容世界同樣成立:爆紅永遠是少數,不過大部分創作者在這個創作者經濟時代,可幸的多了機會去尋找某些回報。即使如此,很多人做內容的起點都不是為了發達,而是源自一份純粹、一個idea、一份興趣、一種想試試看的衝動。只可惜純興趣不能當飯食。創作者要走得遠,始終要好好思考如何創造可持續性。
創作者經濟/內容行業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永遠介乎興趣與生意之間。想做得久,既需要熱情,也需要營運;既需要真誠,也需要策略。而網絡平台的出現,給每個人一個難得的「先試、後學、再調整」的空間。YouTube是低成本的沙盒市場,你可以先交作品,再慢慢摸索方向。
《經一》也在七至八年前,開始認真經營YouTube,也有不少同感。27萬訂閱戶並非由一、兩條爆片累積,而是一次次訪問、一次次度橋、一次次剪接組成。每一條內容背後,都是我們願意作出的投資。流量有時高、有時低,但只要日積月累的內容站得住,觀眾就會留下。
內容行業再熱鬧,本質仍是長線遊戲。模式會變、平台會變,但有些底層能力不會變。心機,不只是方法,而是護城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