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德體育園 場館經濟

啟德體育園的啟用是啟動「場館經濟」的起跑鳴槍

商業

廣告

全球場館經濟的成功經驗

體育場館營運模式大致可分三類:

  • 球會自家擁有及營運;
  • 政府擁有、球會租用;
  • 公私營混合模式(例如政府批地或資助,由私人建設營運,雙方共享收益)

啟德體育園採用的正是第三種模式。國際研究指出,著名球會傾向把主場館打造成多用途娛樂中心,全面提升現場和網絡觀賽體驗,甚至拓展非比賽日的文化娛樂活動,以增加使用率和收入,例如冠名權、場內廣告等商業營收。

數據連結場館營運與經濟效益

筆者綜合了全球近二千五百個場館的數據,發現國家或地區的場館總容量與其GDP的相關係數達0.9,顯示出經濟規模與場館投入呈現強烈正向關係。此外,全球收入最高的四十個足球俱樂部,其主場全年賽事平均入座率達85%以上。由此可見,「場館經濟」絕非口號,而是「旺丁必旺財」的真實商業邏輯。

一般場館興建成本動輒十億至百億港元,數據顯示場館的翻新週期約為30年左右。適逢位於港島區的香港大球場已達到這個平均使用週期,港府有必要為啟德體育園、跑馬地香港大球場、紅磡香港體育館(紅館),甚至西九文化區、機場博覽館等場館明確定位,制定場館經濟的整體發展策略。

香港須開拓適合自己的場館經濟

啟德體育園乃國際級規模的世界級場館,能引進國際體育盛事、巡迴演唱會及環球商業活動。以倫敦托定咸熱刺球場為例,該場館耗資近百億港元興建,不僅用於足球比賽,亦舉辦美式足球、欖球、拳擊及演唱會等活動,開幕五年已實現盈利。香港雖沒有國際級球隊產業,但反而可令場館用途更靈活有彈性,洽談更多短期的商業合作。

紅館作為永久蓋頂的密封式載重設計,能適應吊載、反覆升降等複雜視聽舞台表演需求,而且位於連接深圳的東鐵線及海底隧道旁,配合內地旅客一簽多行,體驗隨時來港一日遊,極致的往返便利,與啟德體育園形成互補關係。

過去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Emax)以其靈活性成為中型音樂會熱門場地,但因重建已經停用。港府正考慮大球場改建計劃,正好借鑑Emax的成功經驗,透過改建為密封式設計,不僅能解決多年來的噪音問題,亦能提高使用率,甚至可作為紅館舉辦大型演唱會時的延伸場地,進行異地同步直播,為港島居民提供更多選擇。

譚善恆 華坊諮詢評估董事

撰文:華坊諮詢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