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融合轉捩點
過去,香港科技企業或研究機構與內地合作,每每因跨境手續繁瑣、科研物資流轉受限等問題掣肘;加上審批時程冗長,導致創新落地成本增加。
新政策擴大「往來港澳人才簽注」的試點至長三角、京津冀及全國自貿試驗區,相關人才可申領一至五年多次往返簽注,每次最多可在港澳逗留30天。
這項安排大幅降低科研與企業的人才跨境成本,促進學術、技術與產業的高頻互訪,讓創新交流不再受制於行政程序。
內地工作者可申辦三年多次人才簽注
聚焦河套創科合作區,政策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大便利。
內地相關園區工作者可直接申辦三年多次人才簽注,免除繁瑣資格審核;新創及科創企業在首年可享有免稅待遇,並獲「綠色通道」及優先通關待遇。
這正回應大灣區科創企業長久以來人流、物流、資金流難以暢順的難題。
隨著機制持續完善,將吸引更多國際資本與頂尖團隊,促進研發、產業化與國際合作的正向循環。
香港而言,人才與科研物資高效跨境的制度突破,為本地創科企業「北上」開拓市場,內地優質項目和科研成果「南下」落地香港帶來雙向便利,擴大香港作為國際創新樞紐的吸引力。
新政策降低了制度門檻,讓港澳青年和初創企業,以更小成本融入大灣區創新生態;「一次過通關」、「綠色通道」及重大活動預約通關等創新安排,進一步促進商務、技術與學術交流。
科技簽注不再停留試點階段
從宏觀政策層面看,內地近年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針,已從傳統的貨物流動逐步轉向生產要素和制度型開放。
此次政策旨在以創新人流與技術流通機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升大灣區邁向全球科技創新樞紐。
香港作為連接內地與國際的橋樑,唯有在出入境政策、人才引進及科研合作暢通的制度環境下,方能充分發揮「超級聯繫人」的角色。
當然,制度紅利的落地,仍需貫徹到執行細節,尤其在人才資格定義、便捷措施的可持續性、配套資訊流與金融監管協同等方面。
這次政策令「科技簽注」、出入境便利不再只停留於試點階段,在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層次開放的政策氛圍下,為香港與河套帶來實質利好。
未來,隨著更多科創成果、資本與團隊藉此機制捷足高效流動,中港的融合發展將進一步彰顯制度創新的優勢,落實「高水平開放、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政策主旨。
這不僅是國家區域協同發展的實踐,也將成為香港鞏固競爭力與全球創科地位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