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族裔

助少數族裔融入本港職場 建多元共融國際都會

商業

廣告

面對來自全球愈來愈大的競爭,香港要設法吸引更多人才之餘,也要加強培訓本地人員,其中更包括往往被忽視的少數族裔人士。

事實上,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擁有為數不少的少數族裔人口,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近期一份有關少數族裔就業的政策報告卻指出,即使能操流利廣東話的少數族裔人士,在職場上依然面對不少困難。我們應更積極關注此議題,推動更具包容性的就業環境,進一步豐富香港作為多元共融城市的內涵。

據2021年人口普查的結果,本港約有62萬名少數族裔人士,佔總人口約8.4%。撇除外籍家庭傭工,少數族裔人士數目約為30萬名,佔全港人口4.1%,當中以南亞裔人士佔多。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顯示少數族裔有更多的比例投入職場,少數族裔的勞動人口參與率為65.5%,明顯高於全港人口的57.7%;而其年齡中位數為37.6歲,當中南亞裔更是34.5歲,遠低於全港的46.3歲,反映少數族裔群體相對年輕且更具勞動潛力。

勞工處在2020年推出試點形式的「多元種族就業計劃」,並在2023年把計劃恆常化。這計劃委聘非政府機構以個案管理方式,為少數族裔求職者提供一站式就業支援服務,由註冊社工擔任個案經理,提供個人化就業服務。

自2023年至2025年5月底,計劃已為逾千名少數族裔人士提供就業支援,並錄得逾300宗就業個案,涵蓋活動幹事、侍應、廚房幫工、保安員、建造業工人、程式編寫員、導師及採購員等職位。

然而,就業數字背後仍存在隱憂。嶺南大學聯與浸會大學研究團隊去年11月發表的《職場微歧視:香港在職少數族裔的經驗》研究顯示,少數族裔在不同行業皆遭受不同程度「微歧視」。

在日常互動中出現微小的歧視行為,可能是本地同事的一些言詞上的開玩笑,例如有受訪者被本地員工問到南亞人是否只吃咖喱,但對當事人來說卻是帶種族意味的。

小題:積極推廣DEI理念

為應對這些挑戰,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在去年推出《建構種族共融的人才培訓實用手冊》,以支援僱主有效的創建多元文化友善的工作環境,也協助少數族裔人士積極融入本地職場,為企業、機構和組織在招聘、培訓和管理少數族裔員工方面提供建議和方案,包括建議從「準備」、「培訓」、「增進」,以及「可持續」四個階段建構多元工作環境。

要真正實現職場共融,政府和企業應積極推廣DEI(多元、平等、共融)理念,以提升人們的文化敏感度、營造相互尊重和包容環境。社聯的政策報告內亦提到,幾個國家的少數族裔就業政策,例如澳洲政府在就業方面從語言、就業支援和設立多元文化指標等措施,以有效推動少數族裔職場參與。

不少少數族裔人士在港出生、長大,已成為我們社會的一分子,他們的多元文化背景和語言能力是建設國家大都會的寶貴資產。

要實現真正的多元共融,需政府、企業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拆除隱形藩籬。政府可持續優化就業支援計劃,企業則應積極採納共融實踐,社會大眾亦需提升文化敏感度,共同營造相互尊重的環境。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既有能力也有責任在少數族裔融合方面樹立榜樣。透過政策創新、企業參與及社會協作,香港不僅能改善少數族裔的就業狀況,更能釋放其龐大潛力,緩解人口老化及少子化帶來的挑戰,共建一個真正多元共融的國際都會。

撰文:經一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