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化 emo 資料圖片

情緒化emo不只是壞脾氣 心理學解析7種改善方法

商業

廣告

說到「情緒化」或「emo」,讀者會聯想到甚麼?突然爆哭?一點小事就抓狂?還是動不動就情緒低落,覺得全世界都不懂你?其實,這些情緒反應背後,有著比你想像更複雜的心理機制。今期用心理學的角度一起聊聊:為甚麼有些人特別「情緒化emo」?又該怎麼調整,讓情緒不再牽著我們走?

甚麼是「情緒化emo」?心理學怎麼定義?首先,來釐清一個常見誤解:情緒化不等於脆弱,更不等於人格缺陷。
在心理學上,「情緒化」通常與情緒調節困難(Emotional Dysregulation)有關,意思是:個體對情緒的覺察、理解、管理與調整能力不足(Gratz & Roemer)。
也就是說,當你被某個情緒擊中時,不是你不夠成熟,而是你的大腦暫時「無法有效調控這股情緒洪水」。

不只是想太多這麼簡單

為甚麼我們會「emo」呢?有研究指出,情緒化可能與以下幾個心理歷程有關:包括情緒感知過度敏感、無法辨認或標記自己的情緒(Alexithymia)、情緒反應過度強烈、缺乏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Gross)。

情緒化emo的七大心理學原因:不只是「想太多」這麼簡單。
(一)童年情感忽視。
研究發現,童年時期缺乏情感支持,容易影響個體的情緒調節發展(Shipman et al.)。
如果小時候沒有人教你怎麼表達情緒、怎麼安撫自己,長大後面對壓力時,自然容易情緒爆炸。
(二)慣性負向思考模式。
所謂「情緒化emo」,常常伴隨認知偏誤。像是過度放大負面事件、以偏概全、預設最壞情境等(Beck)。這些負向思維會讓情緒反應變得更強烈、更失控。
(三)生理因素:大腦與荷爾蒙影響。
大腦杏仁核(Amygdala)活躍度過高、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活動不足,都會讓人更難控制情緒衝動(Ochsner et al.)。

另外,女性荷爾蒙波動、睡眠不足、血糖不穩等生理狀況,也會讓情緒調節能力下降。
(四)心理疾病風險。
情緒化背後,有時跟心理疾病有關,例如:邊緣型人格障礙(BPD)(Linehan);抑鬱症(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焦慮症(Mennin et al.)。如果情緒化狀況長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記得尋求專業協助。
(五)壓力負荷過重。
當身體與心理長期處於「高壓狀態」,自我調節資源自然耗盡,變得「一點點事都可以爆炸」(McEwen)。
(六)缺乏情緒調節技能。

有些人從小沒學過怎麼管理情緒,遇到壓力時,自然只剩下爆發、逃避、壓抑等本能反應(Gross)。
(七)社交支持不足。
沒有能訴說的對象、沒有人懂,情緒壓力就會在心裡「悶燒」,最後便以更激烈的方式爆發(Cohen & Wills)。

改變負向信念

當「情緒化emo」影響生活時,可能會出現的五大跡象。
(一)因為一點小事就爆炸,事後後悔;
(二)容易感到無力、空虛、被情緒淹沒;
(三)與家人、伴侶、同事的衝突變多;
(四)情緒起伏影響工作效率、睡眠、食慾;
(五)常有「我怎麼這樣」的自我批評聲音。
如果你中了好幾項,心理學建議:可以開始試著學習情緒調節技巧。

心理學推薦:面對情緒化emo的七種實用應對方法。
(一)學會情緒標記:先說清楚自己感受到甚麼。
別只是說「我很emo」。試著更具體表達:「我現在覺得很委屈」、「我感到被忽略」、「我很焦慮」。這有助於大腦更好地整理情緒(Kashdan et al.)。
(二)練習情緒間隔法(Emotional Pause)。
當情緒快失控時,先停10秒,做三次深呼吸,讓大腦的杏仁核「降溫」,給大腦調整空間(Tull et al.)。
(三)學習正念(Mindfulness)。
研究證實,正念訓練可以顯著降低情緒波動,提升情緒調節能力(Chambers et al.)。每天10分鐘的專注呼吸、身體掃描練習,就很有效。

(四)建立支持網絡:有情緒時,找人說說。
朋友、家人、心理師、甚至是線上社群,找到願意聽你說、不評價你的人很重要(Cohen & Wills)。
(五)身體活動幫助情緒流動。
有研究指出,有氧運動可以幫助調節情緒神經傳導物質,像是散步、慢跑、瑜珈,都能有效減壓(Salmon)。
(六)改變負向思考習慣。
透過認知行為療法(CBT),學會挑戰自己慣有的負向信念,減少過度放大負面情緒(Beck)。
(七)尋求專業心理協助。
如果情緒化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不要猶豫尋求專業幫助。心理治療、情緒管理課程、甚至短期藥物治療,都有可能是轉折點(Linehan)。

情緒化emo不是「你有問題」,而是「需要被好好理解的情緒」,如果你現在正在被情緒淹沒,請記得:這不是你的錯。
心理學告訴我們,每一種情緒反應背後,都是大腦、身體和過去經驗的綜合作用。
重要的是:你願不願意開始,學會和自己的情緒好好相處。願你未來的每一場情緒風暴,都能被更溫柔地接住。

撰文:樹洞香港企業顧問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