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自責惡性循環 CFT引領找回心靈寧靜
雖然許多人認為對自己嚴苛(自我批評、自責)可以讓自己進步,但實際上,持續的自我貶低,會令大腦處於高度壓力或威脅狀態,理性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下降。
「我應該做得更好」、「我不可以犯錯」——這些「應該語句」(should statements),正是認知行為治療(CBT)強調的扭曲思維。
而慈愛聚焦治療(Compassion-Focused Therapy, CFT)進一步補足:自責背後往往隱藏著羞恥感(shame)這種更深層的情緒。
從自我批評走向自我接納
當你因為與同事或朋友聊天時失言而感到十分自責時會想:「點解我成日講錯嘢?」,真正觸動情緒的並不是當下的行為,而是內心深處「我不夠有趣」或「我不被喜歡」的恐懼。
神經科學研究顯示,自我批評時激活的腦區(如前扣帶迴皮質)與處理物理疼痛的區域高度重疊(Longe et al.)。也就是說,當心內痛罵自己時,大腦真的在「感受疼痛」。
更矛盾的是,愈是追求完美的人,愈容易陷入「批評→努力→再批評」的循環。
CFT的核心,在於它並非要直接消除自責,而是協助你培養一種能與自責相平衡的力量——自我慈愛(self-compassion)。
當內心出現批評的聲音時,可以學會用溫柔和體諒的態度來回應自己,讓慈愛的力量逐漸取代過度的自我批評。具體技巧包括以下數項。
慈愛意象訓練:想像一位慈愛者(可以是真實生活中的長輩或虛構人物),體驗他/她用溫暖而堅定的態度,陪伴你面對挫敗。研究顯示,CFT團體治療(其中包含理想慈愛者意象練習)能顯著降低皮質醇水平(Asano et al.)。
身體安撫法:將手輕輕放在胸口或腹部,用觸覺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打破「批評→緊張」的惡性循環。
改寫內在對話:把「點解我做得不夠好」,換成「現時我需要做些甚麼?」
CFT會教你區分「建設性反思」和「破壞性自責」:前者像教練分析比賽錄影帶;後者則像觀眾席上的辱罵。關鍵在於轉換語言模式。
(一)用「我」開頭的陳述,代替「你」的指責(例如「我這次準備不足」vs「你永遠做不好」);(二)加入「暫時性」詞彙(例如「我暫時未掌握這個技巧」);(三)問自己:「如果是我最好的朋友遇到這事,我會怎麼安慰他/她?」
根據英國心理學會2024年的報告,CFT有助於減少自我批評並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接納脆弱,才是真正的堅強。改變不必追求完美,從現在開始,讓內心對話多一點溫柔,少一點苛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