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背後 日本IP的全球號召力|封面故事
近期《鬼滅之刃無限城篇》票房勢如破竹,首日便破了《哪吒2》的香港最高開畫票房紀錄,截至週二,票房更突破6,000萬元,是香港史上收入最高的動畫電影。電影還吸引大量內地觀眾來港觀看,帶動「盛事經濟」。
在日本本土,《鬼滅之刃無限城篇》更創下最快突破280億日圓(約14.8億港元)的票房紀錄,超越《鐵達尼號》,登上當地影史第三位。張雄略指出,《鬼滅之刃》於漫畫、電視動畫、動畫電影和遊戲均有相關出品,「IP產業的魅力,在於其跨媒體的延展性。」
他補充,漫畫產業規模較小,卻是眾多重要系列作品的搖籃,然而相關日本公司多是私人公司。上市日企較集中於遊戲和動畫行業,亦是最具增長前景的細分行業。
張雄略認為,日本IP產業的海外收入仍有增長空間,「有望跑贏如日本的地產、交通、電訊和能源等本地業務較重的行業,其增長潛力與日本巨企同屬第一梯隊。」 他認為,日本IP產業的最大動力來自海外市場。近十年來,串流平台的崛起,讓日本動畫快速滲透國際市場。例如《今際之國》、《First Love》等作品在Netflix(美股代號:NFLX)等平台取得突破性成功,顯示全球觀眾對日本敘事與文化題材的高度接受度。
不過,他提醒,海外拓展的最大難題來自盜版,而非缺乏需求。如何在保障版權的同時擴大發行,仍是業界課題。
投資焦點在索尼與任天堂
在投資標的選擇上,張雄略直言:「一般投資者持有索尼(SONY,日股代號:6758)和任天堂(Nintendo,日股代號:7974)已經足夠。」 兩家公司在遊戲主機市場地位難以撼動。
索尼在遊戲、音樂和影視均屬全球領先,各娛樂業務甚至能與電子電器部門產生協同效應;任天堂則憑主機創新體驗和自家遊戲保持優勢,並將在《薩爾達》電影中與索尼「破冰」合作,同時拓展零售店與主題公園,積極轉型多媒體娛樂公司。 他補充,日本IP產業涵蓋動畫、音樂、實體玩具、電視台及串流平台,但投資者需持續關注,投入精力較多。
截至本週四(28日),索尼與任天堂股價均維持在高位,反映市場對兩家龍頭的信心。前者約4,143日圓,接近一年高點;任天堂約13,430日圓。兩股在早在兩週前同創下歷史新高,波幅雖大但仍處於強勢區間。張雄略強調,分段買入並長期持有優質公司,仍是投資日本IP經濟的核心策略。
中韓崛起下的日本
隨著中國與南韓IP產業的迅速崛起,日本是否會失去領先地位? 張雄略認為,每個細分領域的競爭邏輯不同。遊戲主要因為平台門檻高,短期內仍難有新挑戰者。而在動畫與遊戲軟件領域,日本的競爭力則依靠「創作水準」本身。 「創作是想像力和自由的產物,並無固定成功方程式。」
他笑言:「站在米奇老鼠的立場,大概也沒有想過面對Hello Kitty或Labubu時,應如何保持領先。」
他提及,創作者國籍或文化背景固然影響內容,但不構成天然優勢或劣勢。回顧以往案例,IP 產業公司衰落多因內部問題,尤其是對創作者的商業管理和給予創作空間的衝突。中韓公司的追趕屬正常水平提升,市場增長亦足夠容納新玩家。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公司也愈來愈重視國際合作。南韓動畫《我獨自升級》系列和《KPop 獵魔女團》的成功,原來索尼正是一大推手。而去年日本遊戲公司Konami推出的《Silent Hill 2重製版》,由以往內製改為委托波蘭遊戲公司Bloober Team開發,同樣取得成功。 他認為,日本IP孵化過程成熟,競爭與新陳代謝並存,行業下限有保證;上限則取決於全球創作者的發揮。

南韓IP崛起 背後少不了日本推手
南韓IP近年在國際市場快速崛起,從動畫到偶像題材都深受年輕觀眾喜愛。例如由南韓網絡小說改編的動畫《我獨自升級》,以及融合韓流元素的《KPop獵魔女團》,雖然源自南韓創意,但在全球發行與資金支持上卻少不了日本娛樂巨頭索尼的推動。這反映出南韓IP即便具備文化爆發力,其 國際化進程仍依託於日本成熟的產業鏈與渠道資源。
在眾多南韓IP中,LINE Friends是最具代表性的品牌。角色從「熊大、免兔、莎莉」起歩,迅速延伸至玩偶、服飾、家居及咖啡店,並透過與BTS(防彈少年團) 合作推出 「BT21 」系列,成功將偶像文化與商品化IP綁定,打開全球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LINE本身並非單純南韓企業。它最初由南韓NAVER的日本子公司NHN Japan在2011年開發,因「311」大地震後通訊需求而爆紅,並在2016年赴東京與紐約上市。2023年,LINE與Yahoo!Japan整合LY Corporation,總部設於東京,股權則由NAVER與SoftBank共同掌握。換言之,南韓IP的全球成功案例,在資本與營運上仍與日本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