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香港 高等教育 資料圖片

打造「留學香港」品牌

商業

廣告

多年來,美國憑藉其眾多名列世界前茅的高等院校、號稱自由的學術氛圍等優勢,一直被視為國際學生的首選留學目的地。然而,隨著特朗普政府於今年5月底突然宣布要撤銷哈佛大學國際學生簽證資格,這一情況可能會發生變化。儘管美國法院發出臨時保護令,暫停新政策的實施,這仍然足以令國際學者和學生對美國的教育環境感到擔憂,對未來的升學與職業規劃充滿不確定性,而這或許可為其他地方,包括香港的高等教育,帶來更好的發展機遇。

據《國際教育交流門戶開放報告2024》(Open Doors Report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 2024),2023-24學年有逾110萬名國際學生於美國大學就讀,創下歷史新高,比上年度上升了7%。
在美國宣布要取消哈佛國際學生簽證資格不久,本港個別高等院校很快便積極回應。
例如香港科技大學第二天便宣布,會邀請已獲得哈佛學位課程確認錄取資格的國際學生到科大繼續深造,並提供無條件取錄和學術支持,更會簡化入學程序。
另有傳媒報道指,科大已向兩名分別中國籍和巴基斯坦籍的哈佛學生發出取錄通知。據報香港大學亦收到數十名國際學生申請轉入港大,按年增一倍。

香港高等教育具優勢

香港高等教育一向具有優勢。在亞洲大學排名榜中,有五所本港的大學擠身前20名,當中的三所更位列亞洲前十位。
據教育局資料,2024/25學年本港資助大學共有超過17,000名非本地學生,約佔總學額的23%,其中內地生佔多數。從這學年開始,八所資助大學取錄非本地生的上限升至40%,可望吸引更多優質國際學生來港就讀。
但隨著出生人口下降及各地爭取人才競爭加劇,香港高等學府也面對一定的挑戰;再加上政府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中宣布削減教育開支,在2025/26年度教育範疇的政府開支預算為1,124億元,佔政府開支總額13.7%,為近年低位,這有可能影響高校的國際競爭力。

此外,在住宿配套方面,現有學生宿位恐怕難以滿足國際學生的需求。
為此,我們要提前作好準備,例如考慮通過補貼或擴建等方式改善學生宿位供應,提供更多國際學生實習機會,加快北部都會區北都大學教育城的發展,更可參考迪拜國際學術城模式。
除了打造本地大學「產學研發」基地、與深圳合作的園區外,更可吸引海外頂尖院校設立校區或分校,構建多元文化社群。

發掘非中文考生資源

目前,本港的非本地生以內地生為主。不同來源的非本地生,可以更加豐富校園學術交流,創造多元發展。
除了內地生外,也可吸引更多外地生來港就讀,包括拓展一帶一路及東盟國家市場,並簡化留學簽證的手續。此外,在適當時候,也可討論改革大專院校的招生遴選模式,以發掘非中文考生的資源。

行政長官在2024年的《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廣「留學香港」品牌,本港也正朝這個方向積極努力,致力打造良好的來港教育環境。
特首表示,對外已安排印尼、馬來西亞和汶萊青年來港實習;對內則可深化與內地,尤其大灣區企業合作,提供往內地交流和實習機會,提升更多海外留學生來港留學的意願。相關交流將從就業機會角度增加留學香港的吸引力。

說好香港故事

其實,除了吸引大專學生外,香港更可考慮讓更多非本地中小學生來港就讀,一來可以填補現時學校收生不足;二來,可以讓學生在更年輕時到港適應及融入社會,培養歸屬感,長大後或更願意留港工作及定居。

早前立法會就討論過相關議題,教育局回應說會留意非本地兒童對學位的需求,再作評估。
當前國際教育格局的變動,為香港教育提供了機遇。香港不僅擁有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更具備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以及連通中西的文化橋樑作用。
透過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我們不僅能豐富本地人才庫,更將強化香港作為國際創新樞紐的地位。這不僅是教育產業的發展機遇,更是培育人才、提升城市全球競爭力的關鍵一環,同時更可說好香港故事。

撰文:陳智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