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會替你負責任
筆者主持了一個環節,以《Scaling AI in Finance: Performance Without Compromising Trust》為題,很榮幸邀請到來自WeLab Bank、Airwallex及AIFT代表同台分享。他們不約而同指出,AI的定位已從輔助工具,全面提升至企業增長的核心動力。
無論是在銀行營運、跨境支付、風險監察,還是金融科技基建與智能決策層面,AI已成為行業提升效率、強化風控與拓展收入的重要基石。
從他們的分享中可以清楚看到,AI不再處於邊緣位置,而是已滲入金融服務的每一個關鍵環節,形成新的競爭結構與速度。然而,正因AI的影響力被放大,它所帶來的責任亦同步放大,市場亦多了很多關於「負責任AI」(Responaible AI)的倡議。
企業需要風險管理能力
筆者在台上提出的一個重點,是無人會質疑合規的重要性,也無人會冒任何違規風險。但值得深思的是,在可控的框架內,企業能否在AI發展上大膽一點?我們需要的不是盲目冒險,而是在治理機制完善的前提下,進行真正的創新。
沒有風險的創新不存在;存在的是「可監管、可回溯、可審計」的風險管理能力。這種對責任的強調並非抽象,而是全球已有案例。其中AIFT創辦人Alvin提到2022年加拿大航空的AI客服事件。一名乘客按照聊天機械人的指示在購票後遭拒退款,加航辯稱AI是獨立法律實體,公司不應負責。然而法院最後裁定,企業須為其網站提供的所有資訊負責,包括AI輸出的內容。
同樣地,Workday的AI招聘系統被指存在年齡、種族及殘疾歧視,引發集體訴訟。美國法院首次將AI工具供應商,直接納入責任框架。此案正好點出事實,AI出錯,企業負責;AI說錯話,企業埋單。
要真正處理這些風險與責任,企業的轉型不能只靠技術團隊,更必須由管理層主動帶動。WeLab Bank行政總裁李家達也分享,為了讓團隊相信AI是企業的優先項目,他也親自落手做測試,了解應用痛點。AI不是數碼化舊流程,而是重新思考流程本身是否仍有存在意義。
雖然技術會過氣,但坦誠面對難題的勇氣不會。C25令人興奮的地方,正是整個行業終於願意把真話攤開,一齊正面迎戰。香港的優勢還是反應快、吸收快、落地快,業界要繼續這精神。AI時代從不獎勵靜止,而是獎勵願意持續向前的企業與領導者。


